“妻前夫后”的习俗

发布时间: 2020-04-17 17:09:16 来源: 中国利川网

□ 刘绍敏

在土家人的传统口语里,长辈对子女夫妇有一个特别的称呼:“两姊妹”。

在土家人心中,人生最亲的人除了父母长辈就是同胞兄弟姊妹,把子女的另一半称为他(她)的“姊妹”,是对孩子的爱意和对孩子伴侣的认定与喜欢,也是土家人礼性礼貌待人的习俗体现。如今只有土家老人还保持着这种独特的语言习俗。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知道这种“两姊妹”与同胞两姊妹的根本区别。

这让我想起以前土家族夫妇“两姊妹”过节回娘家或上街赶场等行走都有一个习惯,一个正在消失的民俗——夫妻赶路时“妻前夫后”。

土家人夫妇回娘家、走亲友家,不论家庭贫富与否,都要穿上最好的衣裳。即使家庭贫寒,穿不起好衣服,也要把衣服浆洗得干干净净,穿得精精神神才出门。跟别的地方带有男尊女卑色彩的夫妻外出时“夫在前妻在后”的规矩不一样,恩施土家族夫妇行走时“妻在前夫在后”,家家如此、代代传承。

山路上,丈夫背着装满礼物的花背篓紧随妻子。有了孩子两人轮流抱着走,孩子大点了,或自己走,或女人牵着走,更多的时候是男人背着礼物,让孩子骑在颈项上。这是山路上最温馨的时光。不论生人熟人见此,都知道那是一对恩爱夫妻。娘家人见此,总是无比高兴,认为女儿出嫁后受到男人的爱护,心里高兴踏实。

恩施山大人稀,以前山路上常有野兽出没。有村庄人户的地方就有家犬护院,尽职尽责的家犬看到生人,绝对一阵狂吠猛咬。这种时候,就需要男人负责断后,保证女人的绝对安全。

恩施农村这个行走习俗几百年不变,是恩施乡村一道最亮丽温馨的景观。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这几百年来沿袭的民间习俗正在离我们远去。

妻前夫后的行走习俗,是怎么在土家人生活中传承下来的呢?老辈子说,土家族夫妻走山路“妻前夫后”这个古老的习俗沿于民间故事《孟姜女寻夫》里一个细节。不同的民族对相同的神话传说有不同的演绎,恩施的土家人把这个细节演绎到了极致。

相传秦始皇时,大量征收劳役修建万里长城。范喜良、孟姜女新婚第三天,新郎就被征作劳役离新娘远去。不久因劳累饥寒死在工地上,尸骨被埋在正在修筑的长城下。

自别后孟姜女日夜思君。转眼冬天来临,想起丈夫走时是春天,现在已是大雪纷纷,天寒地冻,无衣御寒,便日夜赶着缝制棉衣。一边缝一边想:月儿弯弯夜已深,丈夫筑城身受冷,哪怕万里路难行,快送寒衣主意定,面见夫君好高兴。

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马不停蹄,一天终于走到了长城修建工地。长城长,修长城的民夫像蚂蚁一样多,眼看得花了,也没有找到丈夫的身影。她逢人便打听,一位好心的民夫告诉她,范喜良早就因劳累而死,埋在正在修筑的长城墙根下了。孟姜女一听,心如刀绞,求这位好心的民夫引路去找丈夫被埋的地方。

望着蜿蜒伸向天边的长城,孟姜女悲愤交加,跪地痛哭,哭诉自己千里寻夫送寒衣,尽历千难万险,到头来连丈夫的尸骨都看不到一眼。哭声震天动地,痛断柔肠。她哭了三天三夜,哭累了就坐在丈夫生前修建的长城上歇息会,她的凄惨丝毫没感化秦始皇派来的监工头,却感动了天地。忽然地动山摇,轰隆隆一阵山响,长城垮塌了千多米长。长城根下,白骨森森,孟姜女滴血认亲,找到了夫君的尸骨,连忙用包棉衣的包袱包起来,紧紧地抱在怀里就往回走。

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孟姜女带着遗骨实在走不动了,顺手在路边拣起一根木棍当拐杖。她背着包袱,自己在前,丈夫在后,如同范喜良还活着一样。她感到轻松多了,也走得快了。就这样,顺利地把丈夫的遗骨带回了家乡,让之入土为安。

传说毕竟是传说,这一习俗是千百年来土家族的生活沉淀。恩施土家人历来讲究文明礼貌,又十分尊重女性。“妻前夫后”的行走方式很适合本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既有客气礼貌谦让的意思,又是保护女性的最好方法,所以一直沿袭至今。

如今,就是在日常男女同行的时候,男性也是很客气地请女性走自己的前面,以示自己对对方的友好与尊重,也是自觉地保护女性的担当体现。

有趣的是,这些都与与西方骑士精神,礼节中讲究“女士优先”形成了呼应。

来源:恩施日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