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发布时间: 2020-12-28 18:59:01 来源: 德邦基金

蚂蚁集团来了!10月29日!立即开户为申购做好准备!【立即上车做股东,享开户福利!】

海外与组合投资部业务董事  朱帆

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投资从业者而言,最大的优势可能就是有较多的资源和渠道去甄别公司的好坏,通俗来说就是研究的优势。所以在面对流动性、市场博弈、非基本面因素扰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投资公司的成长性确定性最高。从我个人而言,研究清楚行业基本面,公司基本面,估值体系判断是最核心的要素,算是市场比较主流的框架。但细化到研究投资层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

我自己比较关注3类公司:

一种是行业趋势明确,市场认可度高,比较容易选出优质公司的风格;

一种是行业短期景气度较差,公司基本面没什么亮点,但是估值具备较强吸引力的公司。通过持续的跟踪,在第一时间发现行业趋势变化,公司潜在的拐点,合理估值买入;

还有一种是中期研究覆盖较少,被市场冷落的公司。这类公司比较容易出现短期业绩爆发,大超市场预期,估值重新定价的可能。

组合投资上我个人比较主要均衡但不过于分散的原则,对于看好的行业或者公司肯定会加大配置但会强制约束自己不做极端的投资。比如在某个板块短中期都具备较强的投资属性,存在大幅跑赢的可能性的时候,会选择“优中选优”的原则,在标的中留有取舍,保持组合弹性的同时,更关注流动性、回撤等潜在风险。

所有成功的投资离不开扎实的研究功底,这也是行业现阶段最核心最主流的上升路径,投资其实本身是对认真研究的一种兑现和反哺。研究很多时候是自己和自己的交量,修炼内功的过程。而投资需要担负更多的责任,个股上成功总结经验,个股上失败深刻反思,所以所谓阶梯式的上升更是经验持续累计的过程。对于我个人而言,影响比较深刻的就是行业出现重大投资机会的前言,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持续覆盖,在出现短期波动的情况下也坚定持有。一次成功的投资算是对长期研究付出的一种肯定,对个人来说会形成“肌肉记忆”,面临下次机会的时候有依可循。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每个投资人员都必须经历和面对的,那就是“试错、犯错、纠错”的反复过程。在过往的投资经历中始终牢记如果没有赚到钱,那就应该赚到经验,学会思考再出发。

比如,在新能源产业链投资初期,对行业的长期发展认知和爆发潜力理解不够深刻,忽视了整体行业未来5-10年的增长空间,所以错失了在行业发展初期估值相对便宜的时候进入的投资时点。所以在之前的时间内不断的被市场和行业刷新认知,整体投资组合中在新能源的布局相对落后。之后,我们也加大了对新能源产业链的研究,从自上而上的行业框架研究,到自下而上的个股标的筛选,结合内外部研究资源,选出了一批优质的龙头企业,在相对合适的时间节点重新参与到市场。还有就是过早卖出一些之前特别好看的公司,导致投资中“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遗憾错失了更好的收益。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公司短期业绩出现一些波动,行业边际变化扰动造成获利了解心态的波动,导致部分持有标的公司卖出过早或者过快降低持仓比例。所以在之后的过程中,也是强化了在个股出现短期扰动的情景下的投资决策,加入了更多包括外部专家连线,内部分析沟通,业绩估值模型弹性测算等决策要素。

书单推荐

最后,也给各位热爱投资的朋友推荐几本书,我自己比较崇拜以前富达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先生,在他13年的管理期间不仅创造了29%的年化回报,更重要的是他兢兢业业的研究态度和对个股投资上的精准把握。在选股层面,最令人感悟的是“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但过于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非常危险”。科学的选股,可以运用更多量化的工具、财务统计的模型、上市公司实地调研等丰富的手段,构架我们自身对标的的个性化研究框架,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对公司现阶段价值和未来潜在价值的增长进行判断。而选股、投资艺术的魅力在于抽象化下的具象思考,比如对不同公司处于不同市场阶段估值的理解,比如一些潜在投资机会或者决策判断就源自我们生活本身,甚至是在不可预测情景下的模糊判断等等。单纯依赖直觉而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很大可能会使投资陷入“泥潭”,同样的,过分追求既定的研究框架而缺少对市场、对社会的认知,也可能使投资显得非常被动。无论A股还是港股,未来持续开放是大势所趋,意味着我们在迎来更多投资机会的同时,也将面对更对的不确定性和多元化因素,所以在丰富我们自身研究内核的同时,做到“八面玲珑”也许能更好的帮助到投资本身。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也许“牛股来源生活,但高于生活”,发现自己擅长的、了解自己熟悉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花一些时间,做一些功课,就有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从彼得林奇先生自己的回忆录,投资笔记中就会发现,他很多时候选择消费行业牛股的秘籍就在于逛街,在生活中发现,在研究中寻找。推荐彼得林奇的《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为普通投资者系统讲述了一套实用有效的股票研究投资策略,简明易懂,其中不乏众多经典案例分享和思考。另外,也会推荐赫什舍夫林的《金融的冒险》,透过对心理学的认知,识别出“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具体行为准则。对于了解危机背后的心理陷阱和潜在风险管理,建立具体的行为准则框架,从而做出更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风险提示:文中观点将随各因素变化而动态调整,我们已力求观点内容的客观、公正,但相关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