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比大多数基金经理都“意识超前”

发布时间: 2021-03-21 18:59:53 来源: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来源:裸眼看财经

这是裸眼看财经的第 141 篇文章

2700字 | 全文阅读需18分钟

人与人之间的个体性差异,随着心智成熟愈演愈烈,千姿百态。生命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从古至今超1000亿个生命体,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欲求和意识,不同的悲欢喜乐。

为了更好地读懂同类,学者们聚集在一起靠经验主义和群体智慧开辟了心理学,并作为一门科学走进校园。初学者读了两本书后便以为学会了读心,扬言已看清了这个世界的本质。

正如同今天在微博和论坛被簇拥的大V,他们笃定地说,“机构抱团股正在瓦解”,“基金经理正在火速调仓”,然而,大多数基金经理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个操作。

要吃哪碗好饭就要挨哪顿毒打

富贵,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群体最为直观的追求,古代人考取功名是如此,现代人追求事业亦是如此,我们痛恨偷盗抢劫、洗钱诈骗,来确保大家在追求财富这条路上的平等。

为了实现资产的增长,我们很早便学会了投资,尽管不是每一笔投资者都值得。早在农耕时代,有的农户选择养牲畜卖小崽,有的农户选择买肥料滋养庄稼。

猪瘟来临的时候,养猪的农户痛哭流涕,母猪小猪一个个倒在猪圈里,血本无归;大旱时节,种庄稼的农户眼睁睁看着秸秆枯在地里,只能靠往年的沉粮打发这一年的生计。

他们都在投资这条路上做过不同的选择,行情好的时候可以放肆饮大酒、吃白面,行情不好的时候就是东拼西凑,让一家人吃得上饭、别饿着成为这段时间的目标。

在资本市场的投资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能大口吃肉,赚到钱的投资者都喜笑颜开,行情不好时就得撅着屁股挨打,自己的选择也别找人说理去。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白马蓝筹的估值便处在相对高位,关于估值的讨论也开始酝酿,最终,这些声音都在龙头股持续大涨的浪潮中湮没,在大家躺着赚钱的日子里一去不返。

但是,这个市场上哪里有只涨不跌的股票?白马股估值的一路高走,带来估值回调的风险也持续攀升,两者达到平衡点时,区域性的恐慌情绪让大量资金开始出逃。

抱团股估值为什么越来越高?

说得直白一些,就是有的投资者吃到肉了不想挨打,所以把碗筷一扔跑了。这是他们想到的理想情况,这背后的隐患是他才吃到第一口牛肉,没看到的是背后整只牛。

但这些资金之所以能够顺利出逃,背后也是有投资者选择了接盘,捡起这幅碗筷,等着看看下一道菜是什么,敢于高位接盘的部分投资者,还是有“还能吃到肉”的几分把握。

当然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有一条不变的法则,商品的价格得围绕其价值波动,价值是由生产这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最终量化到劳动量上。

再后来,为了能更直观的表达价值这个东西,我们开始引进了货币,用货币衡量一个人、一件事的社会必要劳动,用货币来给一件商品定价,而非传统的物物交换。

绝大部分投资者都会在心里做一个预期,这家公司的股票值多少钱,他可以给茅台2300元/股的定价,但绝不会给老白干酒也给这样的定价,原因是大家都觉得不值。

但龙头股现在的股价,几乎都比刚上市时的股价高出了几倍、几十倍,就是因为不断有投资者想要买进,需求一直压着供给一头,便慢慢把这些公司的股价抬了上来。

股价高绝不等同于估值高,因为估值还跟这家公司的营收呈现正相关关系。在营收没有大幅改善的情况下,股价短时间快速拉升便会把估值拉的越来越高。

当然了,龙头地位不断加强、营收一直在改善、估值不断提升的公司,一般都是大家眼中的好公司,大市值、被抱团持有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容易理解。

好的东西总会有一群人想要买单,在蔬菜批发市场,一块块干净整洁的猪肉,30块/斤大家会抢着买,那边处理的蔫白菜,0.5元/斤也会一直卖不出去。

机构抱团股瓦解是一个伪命题

最近几个交易日,估值处在高位的龙头股开始回调,这在A股市场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估值有些高了就适当跌一跌,估值太低了就找时机涨一涨。

此前被淹没的声音又回来了,以前是白马股上涨的浪潮太大,这些声音争不过,现在白马股开始回调了,这些声音顺着风可以传的很远,吹进很多路人的耳朵里。

于是,他们在浏览网站、刷新闻时看到:市场风格开始切换,高估值白马股迎来当头一刀;明星基金经理终于行动了,开始快速调仓;白马股崩塌,机构抱团开始瓦解……

一开始还是对估值的客观解读,后来越来越离谱,开始主观臆断基金经理的操作:“今天白马大跌,原本持有龙头的基金净值微跌,所以这只基金肯定调仓了。”

我觉得这种观点十分荒谬,这几年在采访很多权益金经理时,他们无一不表现出对行业龙头股的坚定,对这种短期的涨跌根本不放在心上,况且有之前那么高的收益作为安全垫。

机构抱团股的瓦解就是个伪命题,如果真的瓦解了,各大机构投资者都一哄而散,会有秩序、均等地买入其他股票吗?显然不是,等新的季报出来,基金TOP重仓股还会是龙头不变。

在公募基金市场上已经很少有做短线的基金经理,价值投资理念渐渐地被市场认可,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愿意陪伴优质公司一起成长,短时间内大举换仓被沦为“风格漂移”。

与失去持有人的信任相比,基金净值短时间内的回撤似乎已经没那么重要。况且,对于数万亿市值的权益基金而言,舍弃白马股后真没有再合适的标的去配置了。

在上帝视角看穿一切的我们

经验主义这个东西,在资本市场上不是百试百灵的,也并非绝无用处。历经沙场的老将要比新手有更大概率赚到钱,研究板凳更深的机构比散户有更大胜算。

但资本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太多,单纯靠经验主义并不能保证百战百胜,即便是拥有最强大脑的量化模型、量化策略,在这些年还跑不赢主动权益基金经理。

我们经常看到,某基金公司推出一只指数基金,这只基金跟踪的指数在过去几年的业绩有多么优异,但基金发行后业绩却极其惨淡,指数的辉煌一去不返。

而在另一方面,我们看到这些年公募基金行业不断有优秀的基金经理跑出来,在每一年的业绩排名都十分突出,靠个人强硬的投资实力强势圈粉。

当然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强与弱、优和劣,都是站在了上帝视角,在指数基金表现不佳之前,我们都觉得这个指数会业绩长青,在基金经理刚上任时,我们不觉得他业绩会这么牛。

去年有大批量基金跑出40%+的业绩表现,却仍被投资者们吐槽基金经理能力不行,因为业绩最牛的基金获取了140%的收益率。冷静下来想想,一年40%的收益率真的低吗?

所以我们在2020年年底时就说,要降低2021年的收益预期,我们要走下凡间真实地在投资市场走一遭,正如现在经历短期浮亏、经历白马估值回调一样。

站在2025年回过头来看白马股的这次回调,早已是过往云烟,我们充分相信,在2025年,机构投资者依旧会牢牢抱团优质龙头股,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资产值得大家集中看好吗?

回归理性,把所有的决策权交给我们信任的基金经理们,长期持有优秀的基金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