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央妈又不爱你了?

发布时间: 2021-03-04 13:01:12 来源: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白酒投资日报】5年目标400亿 泸州老窖重回前三的策略是?|| 【新能源汽车投资日报】钴价上涨叠加一体化趋势 钴资源公司或被重估|| 【独家直播】新能源汽车赛道如何上车抓牛股?

来源:诺亚研究工作坊

引子

❏ 央行连续回笼流动性,拆借利率飙升,市场担忧央行再次收紧流动性是本周股债双杀的核心原因。

❏ 市场对央行的行为过度解读,我们认为央行近期回笼流动性,更多是基于财政集中支出会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考虑,而并非流动性的全面收紧。

❏ 虽然现在并不是流动性的拐点,但是只要经济恢复的动能能够延续,去杠杆将会是下阶段的主要任务,流动性的全面收紧也可能迟早要到来。建议投资者在股票型产品的配置上向均衡型和价值型倾斜,债券型产品不建议过于放大久期。

一周两次股债双杀,而且杀得还挺厉害,想必大家都有点慌。那双杀的原因是什么呢?

股票和债券两类资产都会受到同样的因子驱动,那就是流动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央妈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短期市场的神经。12月份以来,股债市场纷纷走出了一波小高潮,主要的驱动力就是央行流动性的释放。本周的股债双杀,核心原因就是流动性收紧预期。

01

央妈不再爱我了?

历年春节前,央行都会释放流动性以应对取现需求。今年也不例外,结合前期的流动性相对宽松,市场对春节前央行的宽松预期还是比较乐观的。然而,剧情就是这么反转了。本周央行连续4天净回笼,金额高达5685亿。市场明显感受到央行收紧的流动性的信号,交易员“跪求”资金戏码上演,交易所非银机构隔夜拆借成本一度高达9.8%,创下两年新高。再加上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对货币政策“适度转向”的表述,市场越发担忧央行会再次收紧流动性。

说好的“不急转弯”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央妈真的会收紧流动性吗?

02

真的会为稳房价收紧流动性吗?

要分析央行的行为,还是要从央行的目标入手,央行的一切货币政策实施都是为实现其目标服务的。央行有四大最终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一般来说,侧重任何一个目标都是因为有坏事发生,需要纠偏,去年上半年是要稳增长,由于货币宽松的力度太大,金融加杠杆风险上升,并且经济恢复的动能逐步显现,下半年收紧流动性实现金融稳定目标。去年末,随着结构性存款压降目标实现,坏事基本能都解决了,央行的政策也回归“正常化”。

当前央行流动性再次收紧又是为哪般呢?

从市场众多解读中来看,房地产无异是为此背了锅。因为,最近房价涨的有点猛,央行要开始收紧流动性控制房价了。实际上,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监管已经开始通过控制房贷增量的方式来调控房地产了,新增房贷占比已经被锚定。在房地产相关信贷供给有所收缩的情况下,房地产贷款利率已开始上行,稳房价的效果也将会逐步显现。

虽然,去年上半年央行流动性边际收紧,但是在政策指导下,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并不弱,银行体系性内的流动性明显的向实体中转移,M2和社融保持稳定上升,这导致的结果就是银行体系内的水位很浅,超储率降到了历史低位。如果,此时央行再从总量上收紧流动性以稳定房价,那就不只是得不到银行的支持,实体中的水也会被抽走。这明显是和“不急转弯”、“稳杠杆”以及“货币政策会继续支持经济复苏”这些政策基调不相符的。

03

央妈只是在预防潜在的财政资金集中释放

如果仅从近期市场关注较多的资金面的角度解读货币政策的话,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做减法”,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资金面的过松或者过紧都只是一个副产品,这时候没必要对资金面波动做过度的解读。比如去年11月“永煤事件”,央行也并没有去呵护流动性。近期资金面的紧张也只是体现在拆借利率上,周五下午拆借利已明显回落,银行同业存单利率整体变动不大,并不能说明央行全面收紧流动性。

周三,央行在公开市场投放表述中提到了“临近月末财政支出大幅增加”。我们认为,这才是央行近期表现的核心原因。

去年利率债缴款金额过大,而财政支出较少,导致大量资金沉淀在央行。今年利率债发行将大幅减少,而去年未用完的预算将转化为今年的财政支出,这将导致潜在流动性总量较大。在1月中旬,由于隔夜利率降至低点,机构加杠杆行为又达到了高位。财政支出造成的流动性投放,是不受央行控制,若该潜在流动性较多,为了保持金融稳定,央行减少自身投放也在情理之中。

从历史来看,上次出现类似表述是在2020年6月29日,彼时为月末最后一天,央行暂停逆回购操作,隔夜利率上行至7%的高位。而在2017和2018年,央行提到这一点后,都进行了连续的暂停逆回购操作。

04

万一央妈收紧,如何未雨绸缪

虽然现在并不是流动性的拐点,但是只要经济恢复的动能能够延续,货币政策就很难再现宽松,去杠杆也将会是下阶段的主要任务,流动性的全面收紧也可能迟早要到来。

当前股市呈现结构性高估,一旦流动性收紧,对于高估值的成长股来说,估值压力可谓不小,建议投资者在股票型产品的配置上向均衡型和价值型倾斜。对于债券类产品,从股债性价比角度来看,虽然债券性价比更高,但同样面临流动性收紧的风险,所以不建议过于放大久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