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每日资讯 | 推行注册制、常态化退市、零容忍,三大关键词勾勒2021年资本市场改革重点

发布时间: 2021-02-10 12:57:25 来源: 大成基金

市场赚钱效应升温,风格却不断切换,抓住低吸潜伏的好时机!立即开户,踏准节奏,不错过下一波大行情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play向前向后

来源:大成财经汇

01

【推行注册制、常态化退市、零容忍,三大关键词勾勒2021年资本市场改革重点】中证报讯,专家认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我国资本市场建设肩负重任。展望2021年,稳步在全市场推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等资本市场改革发展重点任务有望取得新突破。

02

【支持政策密集落地,2021年促消费大幕开启】中国银联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1月1日,银联卡跨行交易总金额达到3592亿元,已基本恢复至去年元旦水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1年促消费扩内需路径之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紧锣密鼓推出配套措施,其中既有短期促销举措,也有立足长远优化消费体制机制的措施。分析指出,随着政策落地显效,消费市场将加速复苏,预计2021年商品消费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我国有望成为世界商品消费第一大国。

03

【大宗交易成交额年增七成,机构席位集中接筹龙头股】上海证券报讯,据统计,去年全年机构专用席位及券商席位等通过大宗交易成交的股份数量合计达491.2亿股,合计成交金额达6980.62亿元,较2019年大宗交易成交额4070.96亿元的增幅达71.5%。其中,在2020年12月,机构席位作为买入方的成交额创全年最高值,单月达286.92亿元。

04

【中国期货业协会:12月全国期货市场交易规模较上月增长】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统计资料表明,12月全国期货市场交易规模较上月增长,以单边计算,当月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为772674911手,成交额为550718.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0.03%和97.59%,环比分别增长20.64%和18.45%。

05

【王毅:前三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3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0%】王毅表示,事实证明,“一带一路”具有强大生命力,疫情并没有撼动各方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决心,后疫情时期更需要“一带一路”为世界提供发展动力。中国正在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将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强动力、更大空间、更优路径。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3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近30%。为全球经济寒冬注入了一股暖流,为各国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

06

【证券公司5年服务18家贫困地区企业“绿色通道”上市,累计募资126余亿元】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消息,五年来,证券公司共服务18家贫困地区企业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绿色通道”政策发行上市,累计募集资金126余亿元;通过公司债券、并购重组、新三板股权融资、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服务贫困地区企业融资累计超过2500亿元。

07

【宁吉喆人民日报刊文:以经济发展新成效确保开好局起好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宁吉喆在人民日报刊文称,“十四五”时期,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经济长期向好基础,推动经济由大向强迈进。

08

【商务部:2020年1-11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40781.9亿元,总体呈现趋稳态势】1月1日,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介绍了2020年1-11月我国服务贸易总体情况。前11个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40781.9亿元,同比下降16.3%,总体呈现趋稳态势,服务出口表现明显好于进口,贸易逆差减少,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提高。

世界风云

01

挪威总理:看到有更多迹象指向新一轮感染。

02

英国国际贸易大臣特拉斯:英美贸易协定的大部分章节已经完成,英国有望成为数字和服务贸易的全球中心。

03

欧佩克秘书长巴尔金都:我们对空前的市场冲击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回应,并继续引领行业走向复苏。

04

菲律宾总统发言人:菲律宾将在1月3日至15日之间禁止来自美国的外国游客入境,作为防控疫情的额外措施。

大行研报

1

华泰证券:工业品价格加速上行,流动性放松

12月中国宏观走势几何?

消费推动内需保持高景气度,出口有望创9年高点后再加速。12月居民消费与服务业继续回暖,暂未受到疫情小幅反弹的影响。12月1-27日,汽车零售增速亦达到10%,比11月全月的5%进一步上升。作为居民消费中的最大分项(占比10%左右),4季度以来汽车消费持续回暖推动内需增长。

此外,城际间的客运(航空)及货运(铁路)活动亦趋于活跃。投资方面,12月以来中上游重工业的开工率继续下降,可能是由于天气转冷和环保限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另一方面,补库需求走强的态势已逐步明确。12月前两旬,中国八大主要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6.5%,较11月的8%边际放缓,但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继续飙升46.8%。我们预计12月出口有望再加速。

工业品价格加速上涨。12月1-29日,国际油价(布伦特:6.9%)、铜(1.7%),以及国内的螺纹钢(9.7%)、铁矿石(14.3%)、动力煤(19.4%)、化工(PTA:9.7%)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月度涨幅普遍扩大。近期中国及全球的投资需求上升、叠加局部性供给趋紧是这一轮大宗商品涨价的主要动力。由此,短期内PPI有望开始加速上扬。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猪肉价格仍然是CPI食品的重要拖累,但玉米和大豆等主粮价格亦出现明显上涨。

年底前货币政策边际宽松、呵护流动性,市场利率普遍回落。12月央行净投放2,400亿元,一为应对跨年资金需求,二为熨平信用风险事件后市场流动性紧张的状况。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下,12月短端的隔夜利率(DR001和R001)、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以及SHIBOR等利率整体回落,国债收益率曲线下移——相较上月末,10年期国债下降34bp,显示整体流动性边际宽松。但另一方面,信用分层还在继续,12月企业债净发行量仍然为负,信用利差维持高位。汇率方面,12月(截至29日)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有所贬值,但兑美元微升0.8%,短期内,企业结汇速度加快可能是人民币汇率的主要支撑动力。

重要宏观数据与政策回顾——增长再上台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政策“温和退出”,不“急转弯”。11月PMI继续上升,随后发布的工业增加值、制造业投资及零售等增速均有所上升,出口增速站上21%,且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表现尤为亮眼。可选消费中,汽车和金银珠宝消费同比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分化加剧,1线城市的商品房销量同比上升、库存下降,但2、3线城市继续降温。政策方面,月中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明年发展的基调:1)周期性政策需保持延续性,明年温和退出,货币政策稳健、财政政策宽松;2)科技和绿色经济将加速发展,地产政策着力缓解大城市住房供给问题、发展健康租赁市场。

下月宏观重要观察点

1)PPI有望加速上行。我们认为近期的再通胀不仅仅是疫情后重启和补库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PPI和制造业投资需求有望进一步上行。

2)节前消费需求有望继续回暖。虽然近期国内疫情局部有反复,但整体来看,可选消费增长仍相当强劲。临近春节,消费需求或将继续回暖。

3)流动性环境是否会进一步宽松?总体而言,当前货币政策对再通胀有较高的“容忍度”,但流动性环境相对年底前进一步宽松也较为困难。往前看,货币政策可能会延续“温和退出”的基调,名义利率可能会有所上行。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疫情反复拖累消费需求。

2

海通证券:石化行业——油价、复苏、能源安全、产能扩张

核心观点。2021年,我们建议石化行业重点关注油价、复苏、能源安全以及产能扩张,建议关注新增产能逐步投产,且受益于出口改善的民营炼化龙头以及受益于增储上产和油价回升的油服龙头。

油价:预计2021年波动区间40-60美元/桶。(1)供给端,OPEC+维持减产,2021年1月起减产720万桶/天,并每月评估决定下月减产量,每次调整不超过50万桶/天;美国原油产量2020年内下降近200万桶/天。(2)需求端,根据OPEC数据,预计全球原油需求逐季改善,2021年全球原油需求同比增加590万桶/天。(3)库存。目前全球原油库存仍居高位,但随着库存的逐步消化,油价上行阻力将更小。

复苏:终端产品出口恢复拉动化工品需求。4月以来,随着复工复产逐步推进,国内经济率先复苏,发电量增速和PMI提升。同时,海外景气度逐步恢复,带动我国出口逐季改善,3Q20我国出口金额提升至7126亿美元,同比增长8.82%。终端产品出口恢复拉动化工品需求,3Q20纺织服装、塑料橡胶及制品出口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8.76%、21.76%。2021年,我们认为终端产品出口的改善将有助于中游石化产品价格、价差及盈利的恢复。

能源安全:增储上产,保障能源安全。当前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70%、40%,保障能源安全成为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在国家各项会议中屡次提到。在此背景下,国内三桶油加大油气上游资本支出,促进增储上产。2019年,三桶油上游资本支出共3720亿元,同比+23.8%,连续两年保持20%以上增速。2020年,在低油价环境下,三桶油继续保持国内勘探开发力度,维持国内油气产量稳定。2021年,随着油价企稳回升,我们预计石油公司上游资本投入的增加将带动油服企业订单、收入、利润的增长。

产能扩张:民营炼化项目投产释放效益。在建工程投产转固,有助于为石化企业贡献业绩增量。以民营炼化为例,2019年大炼化项目投产,逐步释放效益,恒力石化、荣盛石化、恒逸石化3Q20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2021年,我们预计随着新一批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产能扩张将继续推动石化行业盈利实现增长。

投资建议。2021年,我们预计在OPEC+减产、全球原油需求逐步改善等因素影响下,国际油价波动区间40-60美元/桶。此外,终端产品出口恢复有助于带动化工品需求。

风险提示:原油价格回落,将会影响炼化行业盈利,并造成库存压力;供给大幅释放对产品价格和价差形成压力;在建项目投产进度如果推迟,将影响相关公司的盈利预期。

参差多态

刷屏了!3000亿创业板白马股出事!知名抗疫女医生控诉:手术后视网膜脱落,“近乎失明”!股价会怎样?

来源:中国基金报

作者:泰勒

2021年一开始,创业板3000亿大牛股爱尔眼科就曝出大事,一则有关“武汉某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在爱尔眼科治眼,致右眼视网膜脱落”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开来,并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40多岁的医生艾芬曾在武汉疫情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而被网友所熟知。

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术后几近失明!

知名抗疫医生质疑爱尔眼科诊疗不规范

12月31日,据艾芬医生自己陈述,因感到视力明显下降,她于2020年5月,经熟人推荐前往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治疗。一系列检查后,该院副院长王勇称其右眼患上白内障,并为其做了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累计花费约2.9万元。

由于术后未见视力好转,2020年6月初,艾芬前往爱尔眼科医院复诊,主刀医生王勇告诉她说,这属于正常现象,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10月,她在自己就职的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检查,结果显示其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呈灰白色隆起,屈光不正(右眼高度近视),近乎失明。这说明右眼眼底严重变性。在凭诊疗单咨询多名眼科医生后,她认识到,按照常规流程,做晶体置换手术之前就该检查眼底,如果早发现、早用激光治疗,情况可能不至于如此。艾芬也认为爱尔眼科是“为了赚钱”,不必要地摘除了自己原本几近正常的晶体。

不久前,艾芬向王勇索要手术前的晶体照片,对方发来一张白内障病变很严重的照片,这让艾芬感觉“明显是弄虚作假”。她在个人微博写道:“我6月初复诊时在他的电脑上亲眼看过,白内障程度非常轻……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们都可以这样做,如果是老百姓就更可能被骗。如果我不出来说话,更没有人出来说话了。”这是她决定曝光此事的原因。

艾芬说,右眼近乎失明之后,她目前只能停诊在家;最让她难受的是,因为这个疾病不能用力,作为母亲不能再抱刚满2岁的孩子,让她觉得“生活瓦解了”。

艾芬因此质疑武汉爱尔眼科对其治疗不当,“没有检查眼底,就做晶体植入,延误了治疗时间”,且其术后曾向医院反映视力模糊但未引起重视,以致错过补救机会。艾芬认为,爱尔眼科的行为有违医德,“一门心思要跟你换晶体,至于你这个人有没有别的病,都是次要的事情”。

她在个人微博中写道:“我6月初复诊时在他的电脑上亲眼看过,白内障程度非常轻……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们都可以这样做,如果是老百姓就更可能被骗。如果我不出来说话,更没有人出来说话了。”

爱尔眼科称已成立调查组全面调查

12月31日晚间,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在其官方微博发表声明称,艾芬的术前检查、手术和术后复查等各环节均符合医疗规范。而患者自主提供的三甲医院术前B超和OCT检查结果,均显示眼底视网膜平复;术后复诊结果也显示,患者视力较术前明显提升,眼底视网膜平复。

同时,医院否认了艾芬所述的“明显是弄虚作假”的情况。上述声明称:“经核查,我院不存在对患者病历和检查资料进行篡改和调换的情况,我们愿意随时接受社会各界和卫生行政部门对我院的医疗流程和各项诊疗环节进行核查监督。”院方邀请艾芬回来复查,“本着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我们愿意继续为患者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协助其开展后续治疗。”

针对回应,2021年1月1日下午,艾芬在个人微博回应:“1.不是自行提供的术前B超和OCT结果,是根据爱尔的要求在我院做的。2.这两个检查有没有异常和眼底视网膜平复不是一个概念;3.我的白内障病变程度很轻,根本遮盖不了视网膜周边。4.希望爱尔医院公布我的正确的术前白内障照片。”艾芬还表示,“希望爱尔有一个诚实解决问题的态度,而不是私下想找我‘聊聊’。”

1月2日上午,上市公司爱尔眼科医院集团针对此事首度发声。其微信公众号发表声明称,集团对此事件高度重视,已迅即成立集团调查工作组,于2021年1月1日连夜赶赴武汉进行调查。“工作组将本着对患者和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对此事进行全面调查核实。集团对艾芬女士所述病痛表示关心和同情,并愿意为其后续治疗提供帮助。”

艾芬仍对右眼复明抱有期望。她说:“希望我的眼睛以后还能正常地从事医疗工作,因为医疗过程的很多仪器设备操作文书都需要用眼。如果国家需要,我还要戴上护目镜穿上防护服冲上一线。”

10年11倍创业板大牛股

创始人是湖南首富

2009年爱尔眼科作为首批28家上市公司之一登陆创业板,11年来,公司市值一路飙升,从最初的69亿元不断突破百亿、千亿大关,直到近期突破3000亿元,多年稳居创业板前十。长期以来因为业绩优良、稳定,被市场称为“白马股”,备受投资者关注。

分析师认为,眼科是一个很好的赛道,其中眼科医疗服务的市场规模最大、增速也最快,是最终端、最值得资本投资的赛道。

2003年成立,2009年登陆创业板的爱尔眼科可以说是眼科医疗服务行业,特别是非公眼科医疗服务行业的“老大哥”。公司上市后通过新建和并购开启扩张步伐,2014年公司设立并购基金,通过收购不断加速拓张,目前医疗网络已遍及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欧洲、美国、东南亚,奠定了全球发展的战略格局。

截止2020年8月31日,国内眼科医院及眼科门诊部共计539家,其中上市公司217家,并购基金322家。此外,公司还拥有香港亚洲医疗、美国MING WANG眼科中心、欧洲ClínicaBaviera.S.A、东南亚ISEC Healthcare Ltd等领先的海外眼科机构,国际化布局不断扩大。从规模上看,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眼科连锁医疗机构。

如此快速的扩张,归功于公司的独具特色的“分级连锁”发展模式和并购基金模式。爱尔眼科的“分级连锁”通过不同层级医院的功能定位,提高资源共享效率、医疗水平,目前已经覆盖国内30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及自治区首府,约2/3的地级市以及约1/10的县级市。公司未来的扩张重点将会更聚焦于县级市,并将在省会城市建设多家医院。

爱尔眼科并购基金模式起始于2014年。“医院建设需要一个2到3年的培育期,大量建设医院耗费大量财力,上市公司举债建设会增加财务风险。为了抢占先机、占领市场,爱尔眼科不仅通过新设与收购方式获得眼科医院,也通过设立并购基金方式在体外培育眼科医院。”爱尔眼科董事、副总经理吴士君曾表示。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大背景下,爱尔眼科仍继续实施完成并购重组计划,成功收购30家医院,进一步完善了公司全国网络战略布局。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爱尔眼科白内障手术项目营收营收为15. 44亿元,占比为19.29%,2019年营收为17 .6亿元,占比为17.62%。从增速来看,2019年同比增长则达到了 13.97%。

2019年报中,爱尔眼科提到了白内障业务转型的贡献。

爱尔眼科称,近两年,白内障项目受医保政策的控制,手术量的增速阶段性放缓,随着消费转型升级,白内障业务转型升级取得突破,复明 性白内障向屈光性白内障升级,如高端多焦晶体、飞秒白内障术式等应用增加,确保了该项 目的稳定增长。2019年报则称,近两年,白内障项目受医保政策的控制,手术量的增速阶段性放缓,随着消费转型升级,白内障业务转型升级取得突破,复明性白内障向屈光性白内障升级,如高端多焦晶体、飞秒白内障术式等应用增加,确保了该项目的稳定增长。

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爱尔眼科白内障手术项目毛利率为40.10%,2018年则为37.69%。

凭借着爱尔眼科的巨大财富效应,作为实控人的陈邦已经在各大富豪榜单上跑了个遍。在2020年11月发布的2020年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中,陈邦就以1047.6亿元的身家排在榜单第28位,继续蝉联湖南首富宝座。而若以爱尔眼科最新市值计算,陈邦的持股市值约为1369.83亿元。

扫二维码 领开户福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