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2700年的战争洗礼依然巍然屹立 今朝楚长城两侧 秦楚共育友谊花

发布时间: 2021-04-06 14:49:01 来源: 楚天都市报

楚长城

“关垭”,当地称之为“楚长城”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关前裕 通讯员 郭军

关垭楚长城遗址是我国现存比较完整的长城遗址之一,位于湖北省竹溪县蒋家堰镇与陕西省平利县长安镇的交界处。这段长城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大国楚国以此抵御北方诸侯的侵略。但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城墙早已塌陷不复存在,只在附近留下了一小段遗迹。

进入新时代,关垭成为湖北省东进西出的重要门户。曾经战火频仍的地方,如今伴随改革发展、乡村振兴的隆隆战鼓,关垭两边的人民在古长城脚下携手发展,演绎着新的传奇。

关垭楚长城屹立2700年

沿汉白公路一路前行,来到鄂陕省界时,赫然被一段不算高大的城墙挡住。城门洞上方是两个苍劲的魏碑体大字——“关垭”,当地称之为“楚长城”。

漫步在长城上,走完很短的水泥制成的现代仿作,两边便是连绵的大土墙,青苔遍布,残墙之上,已经爬满老树根。极目四顾,能看到好几道墙,呈现出一座城的形状,依稀可见有类似古城池的“瓮城”的形状。

竹溪县人民政府在此立碑曰:“秦楚边际山脉绵延陡峭,此地隘口成要塞,两山对峙,一道中通,称关垭。春秋战国,楚于四百六十余年间修建疆防长城三千余华里,宜石则垒,宜土则筑,宜水则堤,要塞必修城堡……”

从远处看,关垭城楼形如马鞍,横搁山垭当中,南面即马首,连接着山宝寨;北面即马尾巴处,连接着播鼓台。登上关垭城楼,犹如坐在马鞍上,东眺荆楚,西望长安,左手一指即湖北竹溪县城,右手一指则是陕西平利县城。

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大家耳熟能详。那么,楚长城与八达岭长城相比,谁的历史更久远呢?

2010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北京八达岭长城时,曾问陪同的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先生:“这是不是中国最早的长城?”董耀会回答说:“这不是,中国最早的长城是楚长城!”

据考证,楚长城比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的北长城要早300多年。专家考证,关垭古长城以河南鲁阳关为中心,东止于河南泌阳县,西抵重庆奉节县,形成沿楚地境呈东北走向,经豫、鄂、陕、渝边境,绵延两千余公里。

有专家研究认为,关垭作为古长城的一处重要关隘,始建于公元前七世纪,距今两千七百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因此,又被誉为“长城之母”。

“朝秦暮楚”是生存智慧

关垭城楼上的碑文显示,城墙是用石灰、黄泥、猕猴桃树汁液混合而成,堪称世界最早的混凝土。

1937年,国民党为战备需要,将经过关垭的秦楚古道修筑成汉白公路,拆毁了关垭船形古城堡以及中间的关楼,如同将船体腰斩,仅存船首船尾的断壁残垣。但古城墙历经千年风雨,仍然巍然屹立。

汉白公路穿关越垭,通秦达楚,更加彰显关垭独特的地理优势。

有诗云:“巍巍伏牛,沐雄风,冷眼阅尽沧桑。石砌故垒,人道是,春秋楚国长城。黑石苍苔,环纵为屏,透通卧巨龙。江山胜迹,无觅楚雄问鼎。遥想当年诸侯,五霸递主盟,秦穆桓文,旌旄数更,冲天鸣!”

在汉语辞典中,有一个人们熟知并经常使用的成语,那就是“朝秦暮楚”。然而,在竹溪这块土地上,“朝秦暮楚”却有着不同的内涵与理解。它既代表两国边界特殊地理位置,也反映出因战争导致两国疆域归属频繁变化的特殊现象。在这里生活的老百姓和周边的一些小诸侯国,既不敢与秦楚争锋,也不敢得罪秦楚,只好风吹两边倒。百姓见秦军来了就换上秦人装束,楚军来了就换上楚人服饰。这是边民的生存智慧。

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中,关垭始终是战略要地。最终,秦国老将王翦为了攻取楚国,绕过竹溪的关垭,走峣关,过武关,从关垭的背后袭击楚军,攻下关垭。楚军失去了关垭屏障,不久就被灭了。秦楚争战,转眼成云烟。然以毗连川鄂陕三省、势控秦巴、界分南北的战略地位,关垭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经战火洗礼。

秦楚边关传友谊

昔日朝秦暮楚,你争我夺;如今互帮互助,兄弟情深。

沿着316国道穿楚入秦时,在古长城遗址两边,看到的是两地人民相互学习、携手发展的喜人景象。

湖北蒋家堰镇和陕西长安镇相距咫尺。两地政府已主动打破关隘,推倒“篱笆”,加强交流和协作,而突破点就是农业技术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长安镇是陕西省的桑蚕主产区,在桑蚕种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蒋家堰镇派员“出使”长安镇,学习桑蚕养殖技术,受到该镇的热情接待。蒋家堰镇作为湖北省的魔芋大镇,每年派出农业技术人员到陕西讲课,作现场指导,结束了平利县魔芋生产长期低产低效的历史。

有趣的是,两地的先进农业技术常常成为男女婚配“嫁妆”,“技”随人走,传出不少佳话。如今已是竹溪蔬菜大户的寇青海,原是陕西安康市城郊农民,1994年他来到蒋家堰镇当上门女婿后,租赁了当地农场20亩耕地种植大棚反季蔬菜,很快成为蔬菜经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本镇及邻镇的十多户农民掌握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并靠此摆脱了贫困。蒋家堰关垭子村女青年赵玉莲1995年嫁到西边的长安镇关垭村,经她的指导和扶持,全村户户种上了魔芋。

你追我赶携手行

古为敌,今为友;拆篱笆,破僵局,跨关垭,互取经,携手行,同前进。

20年前,《人民日报》和《湖北日报》等媒体对两地互学农业技术的情况报道,引起了两省政府的关注。时任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带队轻车简从过关垭,来到蒋家堰镇,了解到该镇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魔芋集散地,立即在陕西平利县主持召开现场会,提出了“安康五年超过十堰、平利三年超过竹溪、长安乡两年超蒋家堰”的奋斗目标,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边界贫困地区发展的措施和政策。时任湖北省省长蒋祝平、副省长邓道坤先后两次对省际竞赛作出批示,要求“要把发展边界地区的经济作为一个战略来部署,以推动全省经济发展。”随后,蒋祝平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专赴竹溪县调查蒋家堰“口子镇”建设情况,并召开现场会,研究制定对口扶持措施,当场确定了十三项优惠政策。

“秦楚”边关激烈的竞争发展态势,同样促使十堰市、竹溪县领导感觉到了压力。市县两级也先后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调集各方之力,支持蒋家堰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自此,这片金戈铁马的战略重地,在沉寂了两千多年后,再度燃起了浓浓“烽烟”。

前尘往事成云烟,朝秦暮楚又一春。曾经沉寂一时的关垭,如今是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喜人画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