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抗战英雄 看今朝红色小镇

发布时间: 2021-04-02 15:49:12 来源: 楚天都市报

六海赛小镇

傅玉和故居

东至山上的碉堡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王峻 通讯员孙克亮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萧颢

80年前,新四军第五师的战士曾在这儿狙击日伪,谱写下侏儒山战役的辉煌。这场战役与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被列为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十六大战役之一。

80年后,武汉市蔡甸区政府、侏儒山街办事处和当地乡贤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振兴红色经济,为这片红土地的跨越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

3月25日,极目新闻记者踏访此地,追寻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感受六海赛这座集原生态及红色元素为一身的小镇的独特魅力。

三打侏儒山,铸就一段传奇

自武汉市区向西,沿318国道进入侏儒山街阳湾村,极目新闻记者看到一座徽派的两层楼依山而建,这就是“武汉侏儒山战役博物馆”。

博物馆内陈列战役的沙盘演示、三打侏儒山的详尽史料、缴获的敌军武器……这些极具时代印记的元素,把人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令参观者震撼不已。

“侏儒山战役时,新四军第五师的指挥部当时就驻扎在博物馆背后的山上。”武汉侏儒山战役博物馆馆长傅建桥告诉记者。傅建桥的父亲傅玉和出生于阳湾村傅湾,曾担任新四军第五师第15旅侦察参谋,在打响侏儒山战役的前期情报工作中,傅玉和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的传奇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1941年9月,十万日军进犯长沙。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趁日军兵力空虚,当时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第五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开辟川汉沔地区大片根据地。第十五旅政治部主任张执一受命带一营兵力率先深入敌区,他的主要打击目标就是伪定国军第一师汪步青部。

傅建桥为极目新闻记者讲述了首战侏儒山那段惊心动魄的战役:1941年11月17日晚,针对伪三团的斩首行动开始。傅玉和、朱长江等8人组成的手枪队为前部,3个连的兵力紧随其后。傅玉和等人凭借窃取的口令,突破三道防线,直捣伪三团团部。最终,我军不费一枪一弹,俘获伪军百余人,缴获迫击炮两门、重机枪两挺、轻机枪三挺、驳壳枪7支、步枪百余支。这一战,揭开了侏儒山战役的序幕。

在此之后,新四军又两战侏儒山,历时两个半月,大小战斗14次,全歼伪一师5000余人,击溃伪二师1000余人,毙伤日军200余人,这是新四军第五师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战果最辉煌的一仗,也是新四军在湖北最大的一场战役。

除了傅玉和,在这支队伍中,还有不少战士出自阳湾及附近的村落,他们为保卫家乡洒下了一腔热血。傅建桥感慨道,军民鱼水情,新四军所取得的一系列胜果,离不开阳湾当地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当时条件艰苦,当地的老百姓怕战士们饿肚子,特意赶制了数口大饭甑,每口甑能蒸出近百人的米饭,绕开特务的盯梢,分批送到战斗前线,极大地保障了部队的战斗力。”

六海赛小镇,引来游客驻足

芳菲三月,油菜花开正盛。不少从武汉市区经318国道前往蔡甸区消泗乡赏花的游客,未到目的地,目光就被途经的一座美丽生态小镇吸引了,它的名字叫“六海赛”,其所在地正是当地侏儒山战役的见证地——阳湾。

这里湖光山水相依,景色宜人。平静的湖面宛如一面明镜,倒映出蓝天白云、花草树木。在小镇的北边,有一条蜿蜒的小河流入湖里。小河两岸绿意盎然,一排排原生态民宿紧靠着环湖路,远可眺望湖光山色,近可俯瞰田园风光。“真没想到,近在身边的村庄也可以变身为小镇,并且打造得如此诗情画意。”从硚口开车过来游玩的李女士一家很是兴奋,并频频留影。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小镇的投资人欧阳国华正是阳湾村人。致富不忘乡亲,在创建了省级养殖行业龙头公司后,2015年,欧阳国华与阳湾村村委会共同谋划,决意让家乡换新颜,历经两年多的努力后,具有吴越风情的六海赛小镇破土而出。2017年,该小镇被评为“荆楚最美村镇”。

作为新四军侏儒山战役的见证地,阳湾村还被中组部、湖北省委组织部列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首批试点村,也是武汉市唯一的试点村。根据规划,今年内,六海赛生态小镇将串起武汉侏儒山战役博物馆、新四军老战士故居、烈士墓、铁军亭等红色元素,创建3A景区,同时还将兴建一座以“百年党史,百年辉煌”为主题的新时代广场,通过举办“回望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展览,让更多人接受革命传统的洗礼,更为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绿色发展路,让人值得期待

三打侏儒山的首战之地,在东至山(又名东子山)下。在当地东山村党支部书记喻中华的带领下,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新四军第五师战斗过的地方。

东至山不高,历经多年开掘,再加之岁月风化,整个山体带着刀砍斧削的痕迹。在山顶,一座圆型碉堡孤立于山头,这是当年盘踞在侏儒山地区的伪军团汪步青部和日本人所修。碉堡周围遍布树木,堡体呈灰白色,半个身子已爬满杂草,上面分布着数个圆形射击孔,朝着不同的方向。

“过去这里挖山炼石灰,走过一段漫长的野蛮发展之路。”喻中华回忆说。蔡甸采石业发端于侏儒山,自清末起便有人在此用芦柴烧窑。解放后成立石灰盛产合作社。1979年以后,小土窑让当地村民一夜暴富。鼎盛时期,该地年产石灰250万吨,采石成为地方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采出的石料,多运往武汉市区、仙桃等地。武汉长江大桥建造时,桥墩用的就是侏儒坨石。

靠山吃山,逐渐地,一片青山被挖成了矮山岗,满山绿树被“剃”成了“瘌痢头”。2014年,蔡甸区关停了全部采石场,这座当年战役的“见证者”得以保存。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喻中华告诉记者,蔡甸区十四五计划中,将加大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东山村计划将碉堡、伪军投降旧址加以保护,与阳湾六海赛小镇串联成红色文化的科普宣讲和教育基地。

顺着东至山向上攀援,不久就到达山顶,山后,数十米高的岩壁下有不少采矿留下的宕口。“每逢周末,这里都会有几支队伍过来攀岩。”这也触发了驻村扶贫队员们的灵感,他们已计划将几处宕口开发成天然的攀岩室外运动场,这也将是蔡甸区首个利用天然山体开发的攀岩室外运动场。如果建成,可谓是矿山“废物利用”的神来之笔。

除此之外,据喻中华透露,他们还在规划利用采石场建一个“星光剧场”,抬头看星星、低头看演出,还可以进行汽车越野、露营等活动。届时,这片留下过无数革命先辈足迹的红色之地,有望驶入绿色发展的快车道,为人民群众带来满满的幸福与安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