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锦绣前程——利川市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 2019-12-27 01:43:47 来源: 中国利川网

中国利川网 全媒记者 牟联文 通讯员 杨友略 任茂盛 但家川 雷必胜

以改革增动力,以改革添活力,以改革促发展。

近年来,利川只争朝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民生服务持续改善。1至10月,该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有9项位居全州前列。

阳光变革惠民生

实施招投标制度改革 雷必胜 摄

9月26日,利川市第三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开标过程进行网络直播,该市招投标制度改革进入新时代。

1至9月,该市进场公共资源交易项目142个,成交金额40.61亿元,累计节约(增值)资金2.1亿元。

11月以来,利川市先后与碧桂园、中信集团、埃克盛控股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吹响新一轮招商引资号角。

市场主体青睐,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今年,该市大力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全市水、电实现网上报装、网上缴费;涉税事项网上办理比例达80%以上,新办企业可在自助办税服务区于15分钟内一次性办结涉税事项。

同时,深入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市直部门、14个乡镇便民服务大厅、580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实现电子政务网络全覆盖。全市金融、法治、信用等环境持续优化。

“二元”教育集团开展教研活动 李朝兵 摄

2017年,该市开始实行中小学集团化办学试点,力争通过集团化办学,实现集团内教育资源均衡化、优质化。

按统一部署,二实小与元堡片区小学结为城乡小学松散型集团化办学试点,思源实验学校与东城、元堡初中结为城乡初中松散型集团化办学试点。从2018年秋季学期起,新增市一实小与都亭榨木小学、市民族实验中学与都亭初中结为托管型教育集团;利川一中与利川二中、五中结为联盟型教育集团。

集团实行办学理念统一规划、教育教学统一安排、日常管理统一部署、课程管理统一运作,实现教研联动、活动联合、信息联通、特色联创,先进带后进,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带动了农村教育发展。

以“二元”教育集团为例,几年来,该市二实小派出教师千余人次,城乡交流17人次,规范了元堡片区小学教育教学,部分小学薄弱学科成绩提升明显,乡村教师业务素质全面提升。

民生诉求无障碍

利川市探索建立市民诉求响应一体化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最后一公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全市整合交通、旅游、运政等21条投诉咨询热线,实现一条热线“0718-7512345”对外,全方位响应群众和企业诉求。4年来,热线累计受理市民诉求2万余件,及时交办率达100%,办结率达96.26%。

公布党政负责人、乡镇党政主职、市直单位负责人手机号,同步公开市直部门办公地址和办公电话、各乡镇班子成员和村(社区)书记手机号码,主动接受群众来信来访,实现干部与群众“零距离”沟通,有效化解基层矛盾和纠纷。

电视问政现场 周洵 摄

建立“电视问政、网络问政、纪委问责,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民主评议中层干部、人大述职评议”监督评价机制。近3年累计开展电视问政11期,曝光问题36个,追责问责121人次;对网络问政回复不及时、满意度不高的单位定期进行通报;组织企业法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对市直部门和对具有审批权、执法权的职能部门中层干部进行评议,对评出的10个“服务十差村(社区)”和“服务十差站所(窗口)”公开曝光,并问责相关责任人。

实施“律师三进”“三级会审”等工作机制,建立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信访包案、结案和问责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群众信访事项依法、及时、就地解决,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合法利益。

建立道路交通、医患纠纷等7个“三方联调中心”和602个调解委员会,组建“钟大姐工作室”“乡贤调解室”等社会组织,形成矛盾纠纷市内解决调解工作格局。仅去年,律师接访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300余次,引入诉讼途径37件,参与积案化解239件。

文旅扶贫展新风

电商直播“带货”

11月28日,利川市首个电子商务扶贫社区启动大会在柏杨坝镇永兴社区举行。以“好吃婆”柏杨豆干为代表的多家企业集体签约入驻。此前,“好吃婆”还在永兴社区建成柏杨豆干蜡像非遗传承馆,展示柏杨豆干制作环节,记录传统手工技艺。

利川文化底蕴深厚,全市有不可移动文物264处,国保、省保文物20处,国家级传统村落18个,非遗项目82个。近几年,该市争取文物保护资金近亿元,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性保护,大水井、鱼木寨等文物旅游景点年均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以肉连响、利川灯歌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多次走进央视。利川红、利川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产业转化步伐,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好门路。

“山里DOU是好风光”文旅扶贫项目进一步提升利川知名度

今夏,融合《龙船调》和肉连响元素的歌舞“利川新潮龙船调”通过抖音平台推广,受到线上线下网友和群众的欢迎,成为利川城市形象推广新名片,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

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灵魂。该市成功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成以市级文化场馆为龙头、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依托、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延伸、流动服务设施和数字服务设施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奠定了基础。

民宿助推乡村振兴,图为马前新村一角 牟联文 摄

宜人的气候、独特的文化助推旅游发展。近几年,该市乡村民宿发展已覆盖50多个村,年均接待游客250多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8亿元,创造直接就业岗位6000多个,间接带动3万多农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间接就业4000余人,实现贫困户增收近亿元。

今年,该市在18个民宿旅游示范村实施“五个一”工程,指导9个村组建了文艺健身队,还为10个村配备了文体活动器材,进一步丰富了文化载体,提升了乡村文化水平。梨花节、刨汤节、京剧票友节、采茶节等极具乡村气息的旅游文化活动,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新名片。

1至11月,该市旅游接待172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百亿元,旅游已成为市域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美丽建设强后劲

南坪黄田新村一瞥 牟联文 摄

12月3日,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公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利川市南坪乡黄田村上榜。

近年来,该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走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道路,严格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要求,开展区域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监测,加大执法及日常监察力度,扎实开展总量减排工作,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财政投入力度。同时,该市精准发力,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推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

眼下,利川市正集中实施80项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全市长江大保护年度72项重点工作已完成或长期坚持65项,正在实施7项;中央、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序时推进,如期销号。

2019年4月,“利川红”茶叶大会在毛坝五二村优质茶叶基地举行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绿色产业链体系,坚持全地域、全要素、全产业链谋划推动“四大产业集群”建设。

截至目前,该市已创建6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10万亩省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企业达到22家,产品55个。1至11月,全市“四大产业集群”实现综合产值150亿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