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双减”时代的校外培训:破碎、求衡和重塑

发布时间: 2021-09-11 15:58:43 来源: 裸眼看财经

这是裸眼看财经的第200 篇文章

2300字 | 全文阅读需19分钟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难题。先秦时期,孟子和他的门生探讨“生”和“义”的取舍,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面临着“义”和“利”的抉择。

这种对立在教育行业显得尤为尖锐,一向质朴如玉的校内教育,毫无疑问是现代社会最公平的竞争环境,但逐渐在校外培训的侵染下变了味。校外辅导不仅让学生应试能力内卷,还让教育从业者开始内卷,在大家看来,资本在加剧教育行业的阶层划分。

一则“双减”政策的发布,给野心勃勃的教育行业浇下一盆冷水,教育股应声暴跌,上市公司股东身价腰斩。横亘在教育行业面前的这座大山,将会如何重塑校外培训的产业格局?这篇文章,我来谈谈我对教育行业的理解。

校外培训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教育能够给人带来什么?我想,这个问题得分两段来回答,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业务教育在批量培养一批学生的知识体系,在日后这个体系不断被淡化、遗忘的过程中,依旧能够满足一个人在社会存在的基本需求;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在形成个性,逐渐养成一个青年的眼光、格局、兴趣和个人崇拜。

不一样的大学有不一样的环境,会养成不一样的学生群体,所以每年我国有1000万学生参加高考,对过去10余年的知识体系进行考核,分批进入高等教育校园。校外培训的起点,便是在业务教育阶段给部分学生助力,在高考节点上能跨过更好的门槛。

毫无疑问,校外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让这场突围赛更加惨烈。但他们的存在有失公允吗?我反而觉得他们恰恰更加公平,高考看似是按照智力对群体进行划分,实际上是对青少年的上进心和耐心进行筛选,校外培训就是给更加上进和有耐心的学生而存在。

唯一看似不公的是,富裕家庭的孩子有钱参加校外辅导,实际上,除了部分贫穷地区的孩子,大部分家庭都能够承担基础校外辅导的费用,其决定作用的还是学生想不想参加校外培训。与其说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不如说是给了上进的学生更大的机会。

校内教育从来都不要求所有人都能在课堂听懂,更不会给每位学生的所有疑问都能解答的机会,校外教育的存在就很有意义。他们收取费用,弥补学生知识体系上的缺陷,教会孩子们更多技能,从出发点上来说,跟一家健身房没什么区别,没人逼着消费者办卡,参加这些培训的人无非都是想买一些专业攻略,达成更理想的状态。

高考从来都不要求每个人都拿到满分,这说明每个人的知识体系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缺陷,他们允许缺陷存在,也一定允许社会提供弥补缺陷的产业存在。从这个角度上讲,教育工作者都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不分校内教育还是校外培训。

校外辅导产业的野蛮生长

新东方是现在最成功的校外辅导企业之一,2020年财年,全年净收入约35.79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如果在A股市场上的排名是320/4437;净利润4.13亿美元,同比增长73.6%,放在A股市场上的排名是227/4437。

尽管这两年在线教育开始兴起,校外教育的经营模式还是比较传统,销售以人为核心的知识产出,这让不少教育机构的老师逐渐成为教书机器:机构大都有一套完整的机制培训老师快速上岗,应届毕业生1个月培训后就可上岗,这是为了降低教师离开为机构带来损失的成本。

优秀的讲课老师对教育机构太重要了,以至于很多在体制内教书许久的名师也跳出来到教育机构讲课,这也是公众觉得教育机构最可恨的点,他撬走了校内教育优秀的资源。我觉得这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不是所有教师都可以为理想活着,黄渤演过一部电影《被光抓走的人》,表达了勤勤恳恳工作的体制内教师的无奈。

但现在来看,教育机构的大部分讲师都比较年轻,每年全国有那么多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很多都选择了进教育机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相比体制内拿国家津贴,做校外辅导的收入要高很多,考核不会有那么严格,当然也会更辛苦和劳累一些。

有庞大的需求,也有庞大的供给,按课收费的校外培训在这十几年野蛮生长起来。不断有新的机构和资本加入这个行业,辅导机构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在业务团队上花费巨大去抢生源,这个行业很早就开始内卷了,一位学生报了班而且效果很好,紧接着身边的家长就让自己家孩子去报班,尝到甜头后就断不了。

“双减”政策之后的校外培训

“双减”政策的目的,在于让教育回归本真,形成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基石、社会教育为补充的一个良性循环和互动的大教育环境。这完全没问题,辅导机构本身的立意就是补充的角色,没有哪家教育机构会慢条斯理地按照校园节奏讲课。

政策一出来,资本市场的反应最大,国内教育股跌了个底掉,教育ETF在这段时间调整了35%左右,基本能够代表整个行业的调整力度。我个人觉得,这些教育龙头已经超跌了,但还面临着太多的不确定性,机构跑路后还没抄回来,散户还得等右侧机会为好。

这么多年过去了,其实一直会有教育政策出台想为素质教育扶正,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成长环境,但效果其实并不好。同地区几所兄弟院校卷得太厉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不得已之举,只不过是大家都知道学校的出发点没问题,走过后更多地是感激当时的“艰苦岁月”,所以经历的教育模式规范不规范并不重要。

但教育机构上市运作确实有隐患,再优秀的企业家都难在“义”和“利”之间找到很好的权衡,监管担心事关青少年的这个大产业偏了方向,不得不狠下心给校外培训捅一刀。现在看,教育龙头都痛得要死,但谁能挺下来看看今年的年报就知道了。

谁都不想站在国家意志的对立面,教育机构转型肯定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教育股在深跌一轮后,整个行业的基本面变化很大,要面临整个行业竞争格局和估值体系的重构,但可以确定的是,校外培训依然有庞大的供需市场,我们不必等到行业重塑完成,就能见证教育机构重回新高度,至于是哪些企业会站出来,要看具体教育机构的战略选择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