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向CPI传导将受多重因素制约

发布时间: 2021-07-17 14:48:00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8%,并创出2017年11月来新高。这一数据的发布引起了市场对PPI将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快速传导的担忧。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推动之下,国内PPI存在上升的合理性,但是高企的PPI会否快速向CPI传导还将受到多重因素制约。

数据显示,在PPI上涨的同时,4月份CPI同比上涨0.9%,不仅创出去年10月以来的新高,而且出现连续4个月同比涨幅回升的态势。解剖具体数据可以发现,自年初以来CPI与PPI一直保持着“剪刀差”,1月至4月CPI同比涨幅仅为0.2%,而PPI则高达3.3%。“剪刀差”的存在与持续,说明今年以来CPI的上涨速度始终弱于PPI的上涨速度,并且就目前来看CPI的自身价格推动因素(消费品与服务)还并不十分强烈。

CPI与PPI虽然分别显示着消费与生产领域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变动,但二者显然不是处于绝缘状态。一方面,PPI中的生产资料变动必然带动CPI中任何一个权重因子的变化。比如作为生产资料的原油价格上涨就会直接增加CPI中猪肉、蔬菜等食品的运输成本。另一方面,PPI中的消费资料内容也与CPI的因子构成多有交集和重叠。比如食品、衣着、一般日用品和耐用消费品等都是CPI中的重要因子。由此可以看出,PPI既可以在生产资料端通过上下游产业链对CPI进行价格传导,也可以在消费资料环节通过消费品价格的变化直接引起CPI的变化。

在目前国内PPI统计的一揽子工业品中,生产资料占比75%,生活资料占比25%。在CPI统计的一揽子消费品和服务中,食品占比30%,工业消费品占比30%,服务占比40%。因此,无论从产业上下游关联因素还是从重叠因素看,PPI对CPI的传导路径是客观存在的。以4月份为例,由于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的有色金属材料、黑色金属材料与化工原料类价格出现全线大幅上涨,4月份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和笔记本电脑等工业消费品价格均出现了0.6%至1.0%的涨幅。

动态地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依然存在继续上行的动能。一是主要经济体的宽松货币政策短期内不会退出,并且许多国家的财政政策积极跟进,对于原材料、材料以及初级产品形成了不小需求,大宗商品价格由此获得了流动性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二是随着疫苗被不断地投向市场,接种人群与免疫人群越来越多,全球疫情总体会不断趋向好转,宏观经济可能会出现提前复苏,从而进一步对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构成基础性支持。三是疫情之下各国经济的复苏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代表资源消费端的发达国家比代表资源生产端的发展中国家恢复得更好更早,供给端的生产力相对不足,也会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推升之力。

就我国来说,受制于部分自然资源禀赋稀缺等因素影响,海外大宗商品的上涨必然也会对国内的PPI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伴随着全球大宗商品的上涨,加之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形成的需求共振,PPI接下来还会继续攀升。但是,PPI能否持续不断地上升,并最终传导到CPI却是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无论基于静态情况还是跟踪动态因子分析,PPI向CPI超大力度传导的可能性并不大。从国外环境看,本轮大宗商品上涨除了流动性充足和需求上升外,也受到不少突发因素以及疫情长尾效应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因素也只是临时性扰动,更长期的影响力在于,随着疫苗对发展中国家覆盖力度的增强,相关资源出口国的资源供给会得到有效修复与改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持续性基础。不仅如此,当前大宗商品上涨态势呈结构性而非整体性,除了有石油和黑色金属等组成的生产资料价格涨势明显外,生活资料价格涨势相对疲弱,由此决定了大宗商品对PPI的集合推力并不强大。

同时,PPI向CPI的传导,离不开居民消费的牵线搭桥。目前来看,国内整体消费仍在恢复过程中。国内经济复苏的供给端好于需求端。同时,支持消费加速扩张的势能还有待持续积蓄。也正是如此,我们看到4月份的衣着、耐用消费品价格等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PPI的上涨并没有在需求端形成共振。不仅如此,目前国内消费类商品在供给端总体呈现过剩状态,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生产者对终端产品的涨价会倍加慎重,由此决定企业很难将上游原材料上涨的全部成本完全转嫁给终端消费者,CPI即便出现上升也是幅度有限。

还有一点特别要强调的是,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在CPI与PPI保持同步状态下,后者对前者的传导才能大概率成功。作为影响CPI的一个重要分项,猪肉的价格已经开启下行周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猪肉价格从今年年初的每公斤47.5元跌至目前的每公斤38.9元,降幅超过18%,且同比连续6个月下降后还存下行空间。在猪肉价格持续回调的情况下,国内CPI也很难有过头表现。

央行在最新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指出,近年来我国PPI向CPI的传导关系明显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起伏波动对我国CPI走势的影响也相应较低,我国作为大型经济体,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并不容易引发明显的输入性通胀。报告由此强调,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中国不存在长期通胀的基础。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