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道基金董事长莫泰山:今天我们面临的优秀投资机会比当年巴菲特更多 为什么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发布时间: 2021-05-22 08:58:12 来源: 新浪财经综合

2021基金嘉年华6月19日(周六)在深圳举行,黄燕铭、洪灏、刘彦春、王庆、侯昊等重磅嘉宾齐聚一堂!→【名额有限,报名入口】

博道基金董事长莫泰山:今天我们面临的优秀投资机会比当年巴菲特更多,为什么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小博说

在一家超有氛围和格调的书店,一场面向年轻人的“慢富道”周年特别场线下交流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慢富道”是博道基金在2020年开始启动的投教服务系列活动,就投资基金中可能存在的误区以及投资常识等各类投资者关心的、投资者应该了解的问题进行探讨,目前已进行了11期,希望通过细水长流的沟通交流,和投资者相伴长期投资,淡化短期起伏,开启“慢慢变富”的旅程。

本场活动,博道基金董事长莫泰山先生与东方证券副总裁徐海宁女士面向济济一堂的90后,就投资中的快与慢”这一话题,分享了不少精彩观点。

长文预警,但绝对干货。不仅关乎投资,也包括对生活方式、对贫富差距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以下全文分享给大家,祝有所得。

来源|聪明投资者(ID:Capital-nature)

作者|Atorasu

“为什么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呢?不外乎有三种可能,

一种就是看不上,我想快富。

第二,更多的人可能是不相信;

第三是等不起。

就是虽然相信长期投资最后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但实践起来发现很煎熬,并没有大家描述得那么云淡风轻。”

“说到长期托付的对象,就让我想起西方的婚礼现场,牧师会问很多问题,如果遇到危难困苦,你还愿意嫁给他/娶她吗?

在我看来,这就像风险提示,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做长期投资之前,也要问自己类似的问题,如果出现市场的波动,我还愿意坚持吗?如果出现经营不利的环境,我还愿意信任吗?只有得出‘是’的答案才可以买入。”

“创业就像马拉松,跑马拉松在起点的时候看不出什么差别,黑压压的一大群人拥在一起,很多人排在很后面才起跑,但这并不影响结果,因为路很长,到终点线时永远是一个一个冲线,只有真正经历长期考验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才会显现。”

“今天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不出意外的话,可能十年以后我们会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我们可能比巴菲特还要幸运,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国家,面临的优秀投资机会只会比巴菲特更多。”

“长期看上市公司的成长是没有上限的,要选择长期回报最高的资产,毫无疑问是权益类型资产。”

“资产配置是投资中唯一免费的午餐,通过适当的资产配置,就可以提升组合的性价比。”

“真正伟大的生意不但能从有形资产中获得巨大回报,而且在任何持续期内不用拿出收益的很大部分再投资,以维持其高回报率。”

以上是博道基金董事长莫泰山4月24日在聪明投资者举办的第33期价值研习社现场的演讲、以及与东方证券副总裁徐海宁的交流中就“投资中的快与慢”这一话题,分享的最新精彩观点。

左为徐海宁,右为莫泰山

莫泰山是基金业元老级人物,这也是他少有的在公开场合的演讲;

所以,在现场人群中,我们发现还有专门慕名从北京赶过来参加的聪投用户。

早在1997年底,年轻的莫泰山适逢其会,在从业之初就参与到中国公募基金业初创的历史进程中。

2005年,莫泰山加盟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2年半后升任总经理。在这期间,交银基金业绩和规模取得双丰收。

2010年莫泰山离开交银基金,加盟私募重阳投资任总裁。

2年半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2013年正式创立私募上海博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3年后,博道投资迈入百亿级私募行列,并连续获得4座“金牛奖”荣誉。

但,这始终未能磨灭他的公募情怀。

2018年,博道正式获准转型回归公募。

20多年来,莫泰山的职业生涯伴随着中国基金业完整的发展历程;

他对行业的洞见、对投资的思考,都凝结在活动中隆重亮相的----博道基金“慢富道”这一品牌中。

在主讲环节,莫泰山以广为人知的复利的力量为起点,将“慢富道”的理念娓娓道来,其中一个有趣的例子是:

1692年,美洲原住民以24美元的价格卖出纽约曼哈顿地区,300年间曼哈顿价值增至2.5万亿美元。事实上只需要8.58%年化收益的投资品,原住民凭这24美元,就可以追上2.5万亿美元的增值幅度。

莫泰山认为,慢慢变富有五个关键词——长期、优质、安全边际、信任和耐心。

他指出,今天的中国正飞速发展,未来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因此我们今天面对的优秀投资机会甚至比当年的巴菲特还要多。

在与东方证券副总裁徐海宁的交流中,二人满怀信心地展望了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在注册制的背景下,莫泰山认为未来A股会有更多优质上市公司,而且上市公司将更加能够反映中国经济的发展。

问答环节,现场的90后观众抛出了不少“灵魂拷问”,莫泰山和徐海宁就投资基金最应关注的要点、90后个人发展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一一作出了精彩解答……

下面是聪明投资者整理的全程精彩内容——

莫泰山主讲环节

为什么只有巴菲特成为了股神?

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非常感谢大家在周末的时间放弃休息来和我们进行这样一个交流。今天我起了一个题目叫“慢慢变富”,对外发布的主题是“投资中的快与慢”,但其实我们着重要讲“慢”的部分。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跟财富管理有关的。财富管理是一个很古老的行业,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每一代人都要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富裕、个人家庭财产的保值增值和传承。

一谈到财富管理,大家特别容易想到一个人,就是股神巴菲特。

人家问他,你的财富为什么能积累这么多?

他说要滚雪球,这个说法大家也常常听说,人生就像找一条长长的坡,上面有厚厚的、很湿的雪,然后你不断地滚雪球,让那个雪球越滚越大,甚至还有一本他的传记就叫《滚雪球》。

这个描述是很形象的,但是大家听完还是不知道怎么弄,到底通过怎样的方法,这个问题其实他也回答了,他每年的股东大会之前都要写致股东信。

如果大家抽时间仔细读一下这些致股东信,就会发现他每年都在不厌其烦地重复他最核心的投资理念,不外乎是价值投资的理念。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问题:因为同样是价值投资,而且听起来好像也不太难,那为什么到最后只有巴菲特成为了股神,只有少数人获得了成功?

这个问题不光我们关心,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也很好奇,有一次他问巴菲特:你的投资体系这么简单,为什么别人不做和你一样的事情?

巴菲特的回答是: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这句话引出了我们今天想和大家交流的主题,这个主题其实也是我们博道基金团队在重新回到公募以后非常希望倡导和传播的主题。

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印第安人24美元卖出曼哈顿岛

300年间只需8.58%的年化收益就能追平曼哈顿的增值

为什么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呢?

不外乎有三种可能,

一种就是看不上,我想快富。

当然有人具备这种的能力,比如像贝索斯,还有创立Facebook的扎克伯格等,很年轻就创业,公司市值快速增长,他们确实可以很快变富。

但有这个天赋又能遇到机遇的人毕竟是极少数。

第二,更多的人可能是不相信;

慢慢地真的能变富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是非常普遍的心理。

第三是等不起。

就是虽然相信长期投资最后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但实践起来发现很煎熬,并没有大家描述得那么云淡风轻。

所以,对于如何做到慢慢变富,还需要多一些理解,我们今天就这个话题来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认为慢慢变富有五个主要的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就是“长期”。

因为长期投资会带来“复利效应”的巨大优势。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复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我最近看到有人考证说这句话不是他说的,但这并不重要。

我再讲一个关于复利的例子,叫做“假如印第安人会投资”。

当年美国人到了美洲的新大陆,就碰到了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在1692年的时候,美洲总督用一些价值24美元的小玩意从印第安人那里换来了曼哈顿。

纽约曼哈顿大家都知道,如今是高楼林立, 2000年的时候有人给曼哈顿岛估值,至少值2.5万亿美元,这么一看印第安人亏大了。于是引出了“假如印第安人会投资”这个问题。

如果印第安人当年拿到24美元后开始全额进行投资,从1692年到2000年,308年需要多少的年化回报,能追平这2.5万亿美元?

——8.58%!

一说这个收益率大家可能就觉得比较平庸了,今天随便一只公募基金如果10年的年化回报是8.58%,大家会觉得平平无奇。

但如果300多年前的印第安人会投资,而且有合适的投资工具的话,308年8.58%,以24美元卖出曼哈顿也一点不亏,复利的力量就是这么惊人。

当然印第安人的例子距离我们太遥远,我再讲一个离我们近一点的例子;

国内公募基金,过去20年公募股票型基金年化收益率是16.5%,如果按照这个水平,我们从1998年开始投,投到2018年,你当时投10万块钱,今天接近200万;

这个回报也是不错的,这就是长期投资的优势。

选择卧倒而不是频繁进出

收益超过大多数人

权益资产的增长理论上没有上限

是最好的长期投资载体

既然长期投资有这么多优势,复利这么神奇,为什么很多人都做不到呢?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一下,长期投资的挑战。

第一,市场的波动催生人们的“贪婪”和“恐惧”,让长期投资变得难以坚持。

我们所在的A股市场更是一个波动剧烈的市场,每个指数的历史最大回撤都非常高,大家心目中比较稳健的上证50指数,历史最大回撤曾经达到70%。

既然市场波动剧烈,自然有人会想,我只参与市场上涨的阶段就好,而这其实是“追涨”思想的最早源头,而且是一种贪婪的想法,不想付出代价就希望得到很高的收益。

波动剧烈的市场还会让人“杀跌”,认为市场会持续不断的跌下去,这就是一种“恐惧”。

现实是,想规避波动而在市场进进出出的人,更多时候恰好是做反了,变成追涨杀跌。

2018年基金业协会统计了过去十年的数据,结果发现,如果你选择不动,选择“卧倒”,你的投资收益会超过大多数人。

第二个挑战就是A股市场 “牛短熊长”的特征,可能熬四、五年等来一个牛市,一般也就持续一年多,2007年的超级牛市我记得也不到两年。

有句话叫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如果你得出了这个结论,在牛市的时候涌进股市,熊市一来就逃也似地出来,那就很难做到长期投资。

第二个关键词是“优质”。

长期投资一定要投在优质的资产类别上,这样复利效应才会更加显著。

根据《投资者的未来》这本书中的统计数据,从1801-2014年,美国各类资产过去213年的平均年化收益大概是股票6.7%、债券3.5%、短期债券2.7%、黄金0.3%、美元-1.4%。

长期复利下来的结果更是天壤之别,股票最高6.7%,长期回报100万倍,债券3.5%,长期回报才1642倍,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更不用说其他类别的资产了。

所以对于优质资产,我们要建立起这样的认知——长期而言,权益资产是平均回报率最高的资产类别之一。

我认为权益类资产是人类一个很重要的金融创新,股票代表着上市公司的一部分权益,而上市公司是人类现代经济发展以来很重要的财富载体,它既承载了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创新意识,也承载了从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以来所有的技术进步和社会效率提升。

所以长期看上市公司的成长是没有上限的,要选择长期回报最高的资产,毫无疑问是权益类型资产。

中国的数据没那么长,但也充分说明问题,过去10年,我们的中证800指数年化回报9%左右,债券5%左右,利率债更低,这也是与外国数据相吻合的。

大类资产配置是投资中唯一免费的午餐

好生意就是可以“躺着赚钱”

好公司就是建立护城河能够持续“躺着赚钱”

虽然长周期内权益类资产的收益率最高,但在短期它的波动也会比较大,在不同的周期中,不同类型资产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2004年美林证券的一篇深度报告中提出了针对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进行不同类型的资产配置,这就是著名的“美林时钟”理论。

针对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资产配置可以平滑不同资产之间的波动。比如说股票涨的时候,债券跌,反之也一样,这样各类资产的收益叠加,你的收益曲线就会相对平滑,持有体验也会比较好。

学术界的研究证实了适当的大类资产配置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投资体验,有“资产配置是投资中唯一免费的午餐”这种说法。在投资实践中,管理几万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养老金等机构经常会这么做,因为通过适当的资产配置,可以提升组合的性价比。

举例来说,上证综指2009到2019年涨幅是124%,但是它的波动率是49%,但如果用70%的股票加30%的债券组成一个组合,总收益率变成了109%,略有降低,但是波动率大幅下降至14%,牺牲一点点收益就能换来好得多的持有体验。

刚刚提到,权益资产长期看是回报率最高的资产,作为承载权益类资产载体的这些公司应该具备两个特征:

第一要是好的生意,也就是好的商业模式。巴菲特曾经说过,真正伟大的生意不但能从有形资产中获得巨大回报,而且在任何持续期内,不用拿出收益的很大部分再投资,就可以维持其高回报率。

简单来说,就是在初期辛苦耕耘之后基本可以“躺着赚钱”,轻松地赚钱。

第二个是优秀的公司,优秀的公司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好生意孕育出来的,但也有不少是在一般的行业中做到了极致。

巴菲特对优秀的公司也有一句标志性的描述: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必须要有一道护城河来保护他的回报来源——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护城河理论。

一家公司如果赚钱,就会有无数人想来做同样的生意,赚同样的钱。为了让别人没法模仿、超越,公司就必须有一条护城河,而且它还要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加深加宽,这就是我们心目中优质的资产。

价格是你付出的

价值是你得到的

好价格比好时机重要得多

第三个关键词是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就是要考虑资产的内在价值,购买的价格最好要低于这个内在价值,因为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是你得到的。

资产价格是波动的,在资产价格的相对高位买入,会侵蚀长期的回报,因此有安全边际的思维是很有帮助的。但其实大部分的市场参与者不会考虑安全边际的问题,而且往往会踏入一些误区,我总结下来主要有三点:

第一个误区是觉得资产价格越涨越有吸引力,只有等到上涨才肯入场。

第二个误区是简单认为当前的价格趋势会延续,牛市来了会一直涨,熊市来了会一直跌,其实不是这样的。

第三个误区是只关心接下来发生什么,这句话是一位叫乔尔·蒂林哈斯特的明星基金经理在《大钱细思》中提到的,也就是只关注短期走势,而忽略了长期的价值。

而正确思维是:资产价格和安全边际是反方向变动的,资产价格越涨,安全边际越低,资产价格越跌,安全边际越高。这也印证了巴菲特的另一句话: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这些都是相通的。

第二个正确的思维是,比关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更重要的,是关心当下值多少钱。巴菲特还说过一句话,好价格和好时机,哪个更重要?

就是有时大家觉得一些公司的股价已经跌得很低了,相对它们的内在价值已经很超值了,但是你可能还是不想买,因为你觉得当前还在熊市,宏观经济不确定,想等一个更好的时机出手。

这样一来你就犯了前面一个错误,只关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不是当下的价值。在巴菲特的投资体系里,好价格比好时机重要得多,这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

结婚誓词就像风险提示

如果不愿意持有十年

就不要持有十分钟

长期投资的第四个关键词是“信任”。

因为在长期投资中会遇到很多挑战,如何克服挑战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和你所投资的这个产品的管理机构、基金经理建立起信任。

如果你是购买股票,只购买信任的商业模式、信任的公司和信任的管理层。如果买基金产品,只购买信任的管理机构、信任的团队和基金经理。只有你认可这个团队和基金经理的投资方法和理念,你才会放心地把资金长期托付给他。

说到长期托付的对象,就让我想起西方的婚礼现场,牧师会问很多问题,如果遇到危难困苦,你还愿意嫁给他/娶她吗?

在我看来,这就像风险提示,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做长期投资之前,也要问自己类似的问题,如果出现市场的波动,我还愿意坚持吗?如果出现经营不利的环境,我还愿意信任吗?只有得出“是”的答案,你才应该买入。

正如巴菲特所说:如果你不想拥有十年,就不要拥有十分钟。

投资就像马拉松

好公司都要经历时间的考验

不要被市场先生的情绪左右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耐心”,要有马拉松的心态,赚优秀公司创造价值的钱,要和“市场先生”和谐共处。

讲到股票估值的分析框架,第一个公式就是:

股票价格=企业盈利×市盈率(P=EPS*PE)

这是一个恒等式,它揭示了决定股票价格的两类不同类型的变量,第一类是企业的基本面,第二是市场估值。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曾经说过,股票市场短期是投票器,长期是称重机。

短期来看市场价格会受到参与者的情绪左右,但是长期来看,一家质地优秀的公司是市场情绪左右不了的,它该多重,称出来就是多重。

这也是博道基金将“长期投资,与优秀同行”作为我们口号的原因,因为市场长期是称重机,在我们的研究体系里,也是希望选出这些长跑冠军,与长期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同行,因为他们才是最可贵的,他们才会最终长期给我们创造价值。

再好的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都是日积月累的,再优秀的商业模式也不是印钞机,也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而且一个优秀的企业从成长到优秀甚至到卓越,途中会经历很多挫折,绝不会一帆风顺的。

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比如说腾讯。

大家应该也知道腾讯创业的故事,当年QQ确实是一款杀手级的应用,很快就一亿个用户,但不赚钱,因为它是免费的,还没有后来这些变现的模式。

但是你要维护一亿个用户,不断地加服务器,烧不起这个钱。曾经马化腾他们想以300万把整个QQ卖掉,幸亏没人买,如果当年那个300万出手了,今天这个5万亿的腾讯还不知道在不在,所以再好的生意,创业过程也是艰难的。

创业就像马拉松,跑马拉松起点的时候看不出什么差别,黑压压的一大群人拥在一起,很多人排在很后面才起跑,但没关系,因为路很长,到终点线时你会发现永远是一个一个冲线,只要真正经历长期考验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才会显现。

投资也是,要有马拉松的心态,优秀企业创造价值是要经历长时间的,你至少要有这个耐心等待,然后去分享。

在长期投资的过程中要善于和“市场先生”和谐共处。

“市场先生”是格雷厄姆创造的概念,把市场人格化,这个人的情绪有时候还行,但有时候会很亢奋,有时候又很低落,反复无常,我想大家如果经历过市场的涨涨跌跌,都会深有体会。

市场的大涨和大跌,参与在其中的人的情绪很少不受到感染。这个时候就要记住这一条,要有耐心,不要被“市场先生”的情绪把你带走,不要跟着他走,而是怀着长期投资信仰。

在当今中国

我们面临的投资机会比巴菲特当年更多

时间是人生中最大的奢侈品

选择长期就会收获财富

巴菲特经常很谦虚地说,我之所以有这么好的业绩是因为我抽中了子宫的彩票——也就是出生在美国,而美国在二战以来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

确实,从他做投资开始,美国已经是第一大经济体,经过这么多年现在还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今天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不出意外的话,可能十年以后我们会成为第一大经济体,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我们可能比巴菲特还要幸运,我们生长的国家、所处的时代,面临的优秀投资机会只会比巴菲特更多。

我们处在一个万物生长的时代,我们身边不缺乏好的上市公司,也不缺乏优秀的创始团队和令人敬佩的企业家精神,全国到处都能感受到向上的力量。我们也不缺乏好的基金管理人,优秀的基金产品。

在这个不乏投资机会的年代,我们的信念、我们的选择和我们的坚持,才是慢慢变富的关键。对长期投资信念的摇摆,在市场波动面前的贪婪和恐惧,在变化无常的“市场先生”面前的臣服,都会成为慢慢变富的障碍。因此,在长期投资的路上,如何选择,又如何坚持,才是慢慢变富的关键,而这个主动权掌握在大家的手里,我们最需要说服的是自己,最需要战胜的,也是自己。

最后做一个总结,我们说投资是认知的变现,也是对信仰的坚守,其实财富的积累也是。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投资的,其实是自己,要真正建立起对长期投资的信仰、对优质资产的甄别能力、对优秀产品优秀团队的信任,真正能有耐心,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修炼的。

所有的经典都需要经历时间的沉淀。

我前两天刚刚去海南开会,我看到酒店门口摆的几种名贵的东西,一个叫沉香,好的沉香要积淀几十年;还有一个是黄花梨,至少要一百年的生长。

再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东西,比如石油,它的形成需要成千上万年。我们今天在这个书店,这个书店里摆的最经典的书籍,《论语》、《道德经》、《金刚经》,这些东西都经过几千年的淬炼,经久不衰。

所以,所有的经典,都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而时间,是人生中最大的奢侈品。

在座的90后手握大把的奢侈品,你会选择用这些奢侈品来做什么?如果你选择在时间的长河里坚持做正确的事,你所经历的最终都会变成你的财富。

莫泰山、徐海宁对话环节

公募基金是真正的普惠金融

要获得投资者的信任必须先让投资者了解公募基金

徐海宁:今天参加对话节目的所有年轻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东方证券的徐海宁。今天我是为莫总而来,也为在座的年轻人而来。

你们真的很棒,因为这个季节应该是跟某人背靠背坐在摇椅慢慢变老的时候,但是大家愿意坐到这儿聆听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尖端的企业管理者的分享,非常有意义。

从监管到公募,到私募再转回公募,莫总的职业生涯非常不平凡,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各种畅享,但是真正能够付诸实践是非常不容易的。

而且莫总很低调,很少出来讲话,这次您为什么而来?

莫泰山:今天为什么来呢?其实我前面也讲到一些,在座很多人都是90后,是后浪,我们自认为是前浪,前浪需要后浪推着走,不和年轻人在一起,就容易失去前进的动力,这个世界终究是年轻人的,所以我们早点和年轻人搞好关系没什么坏处。

另一个,我今天出来也算是对过去“缺席”的一个弥补吧,因为在这方面我过去做的并不够。在服务于上一家公募的时候,我们就非常倡导公募基金的普及。

因为公募基金属于普惠金融,而且是阳光理财,我们想普及的这些观念不但对买基金有用,对于你的整个财富规划有帮助,甚至可能对人生的规划都会有一点帮助,因为它传导的是长期、积极、向上、坚持、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这在很多领域都是共通的。

我在上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的时候,启动了一个叫“财富万里行”的活动,去各地和投资人交流,也有很多收获。当你发现这些理念被大家接受认可的时候,其实也有一定的成就感。

过去几年因为去了私募,私募的要求是不允许做太多的这些宣传的,所以这个工作反倒做得少一点。

我们重新回到公募以来,前两年在创业期,事情和挑战也比较多。

经过这两三年的发展,稍微也上了一个台阶,我们从去年就开始提倡“慢慢变富”这个理念,也开展了相关活动,到今天也算是差不多一周年。

我觉得做公募基金比较有成就感的地方,第一是给客户创造一个好的回报,但是仅有这个不够,公募过去20年回过头来去看我们的基金产品,平均年化回报是很高的,但是,真正通过买产品赚到这么多钱的人是很少的。

其中问题之一,我觉得是我们和持有人之间的互动不够、相互了解不够。比如我刚才讲的第四个关键词——信任,这个信任不是单方面的,投资者要信任所投资的公司和产品,才能有更好的收获;而我们也要做很多很多的付出,才能让投资者愿意信任我们。

付出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在合适的时候,走到我们的投资人中间,走到我们广大受众中间,告诉大家我们是怎么想的,我们想怎么做。人的信任是从了解开始的,如果没有了解根本谈不上信任。

今天在神兽之间书店,在海宁总的加持下,我们能有这个机缘让大家了解博道基金,了解东方证券,更重要的是了解什么是财富管理。希望今天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把慢慢变富作为投资信仰并长期坚持

会让我们终生受益

徐海宁:莫总,您对今天在座的这些年轻人,对他们有什么感觉?

莫泰山:挺好,精气神非常好。看到一张张青春的脸,我觉得自己也慢慢青春起来了。

徐海宁:我的第二个问题可能会有点尖锐,您为什么选这样一个选题“慢慢变富”,是基于最近市场调整而感觉需要对投资者做的心理按摩呢?还是出于我们的核心投资理念呢?或者说如何能够知行合一地做到慢慢变富?

莫泰山:说实话挺难的,就像我刚刚举的巴菲特和贝索斯对话的例子,“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但首先我们要承认,长期如果我们想大概率财富保值增值,走慢富这条路是最稳的。

我刚才讲了三种人不愿意慢慢变富的人:看不上、不相信和经不起,我觉得大部分人可能属于第二种和第三种,对大家来说,这个方法是最稳妥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谈“慢慢变富”绝不是权宜之计,因为2019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提这个理念,那个时候按我们对市场的判断,其实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机遇期, all-in的成功概率是很高的,所以当时我们在产品布局上也很坚定。

但是,对于一个长期适用的投资方法,不能总是等像2019年初的那种机会,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一个什么样的方法和心态最能够适用不同的市场环境?想来想去只有“慢富道”,能够陪我们一辈子,让我们受益一辈子,所以我们觉得,这个理念值得持续不断地推广。

徐海宁:前面莫总提到一个词,叫信仰。我不知道在座的小伙伴们最近有没有看一个电视剧《觉醒年代》,我看过之后很受震撼,它讲的是我们建党初期的故事,我觉得那就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

所以我想就信仰再向莫总提一个问题,您如何定义信仰?

莫泰山:这个话题确实有点像书店里的话题了,我的理解,信仰可能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对理想的信仰,另一个是宗教信仰,第二个我们今天先不谈。

您刚才提到《觉醒年代》,我虽然没有看,但是我最近也在看一本关于建党的书,叫《苦难辉煌》,我认为是对这段历史写得最详实,也最有感染力的一本书,也建议大家有空可以去看。

书中很多人物当时的年龄可能和今天在座的差不多,甚至可能比你们还要年轻,他们今天是受万众敬仰的革命先辈,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当时是满腔热血、心怀理想、不屈不挠的一群年轻人。

我很难去概括说信仰是一个什么东西,怎么样能够坚持你的信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当年的历史去体会,尤其是当你沉浸在被还原的历史细节中的时候,你就可以体会到。革命先辈在奋斗的过程中遇到挑战比我们今天讲的投资挑战大多了,如果心里没有坚定的信仰,真的很难坚持,而且也走不到最后。

中国资本市场建立初期是为了解决国企融资难的问题

2001年开始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徐海宁:回到资本市场的话题,您如何评价我国资本市场这30年?

莫泰山:海宁总命题作文,这个话题比较大,我其实驾驭不了,只简单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第一,我们为什么要建立资本市场?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我们才能搞明白你怎么评价资本市场30年的变化。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资本市场建立的初期,伟人邓小平说过一句话:试一试,不行就关嘛。

我刚入行的时候,也就是1997年、1998年的时候,国企正在脱困,是中国经济的第一次转型,很多国企经营不善,出现工人下岗潮。

那个时候的想法就是,资本市场能不能为国企脱困做一些工作,通过上市解决融资困难,是从这个方向去定位的。

换句话说,早年的中国资本市场主要是考虑为企业融资服务的,是要解决我们中国企业的困难。

但是,这个角度切入可能会略有点偏,所以到2001年,时任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提出,保护投资人利益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开始把市场建设和工作最重要的关注点放在了市场最主要的衣食父母——投资人身上。

假设投资人在一个市场没有好的投资体验,拿不到好的投资回报,那市场很难有长远的发展。所以一定要先把投资人的利益关照好,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转变,也可以说是很大的进步。

第二个评价资本市场的维度是定价的功能发挥得怎么样。

从海外经验来说,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是市场化资源配置的机制。而金融只有可以准确的定价,你才能准确地配置资源。

白菜就是白菜价,两块钱一斤,差不多是对的,白菜500块钱一斤,那这个资源肯定配错了。

所以资本市场一方面是企业来融资,一方面是要有合理定价的功能。

如果市场定价是扭曲的,那这个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肯定是低下的,烂公司、假公司、低质量的公司圈到大量的钱,那是在毁坏这个市场。

反过来说,未来成长空间巨大的优秀公司,如果它能得到好的定价,融到它最需要的钱,这个市场就是成功的。

资本市场要做好定价功能,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有一个比较好的鼓励市场定价的机制,这才有我们这么多年的发行体制改革。从最早的定市盈率到后面区间定价,到现在的询价制,慢慢往这个方向去靠拢,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同时,资本市场如果想发挥好的定价功能,必须有一支非常专业的队伍,那就是机构投资者。所以当年的周小川主席提出的另一个工作重点,就是要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

其实这个话是很有远见的,过了很多年我们才悟到,就是说一个市场里头如果没有一个能够专业定价的机构投资者队伍的话,就很难把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做好。

所以我觉得经过这么多年的推动,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群体得以茁壮发展,到现在易主席鼓励发展权益类型产品,我觉得都是朝这个方向在继续迈进,在进步。所以我觉得从这一点上来讲是非常大的成就。

着眼未来的话,这个市场还需要巨大的活力,如果天天在交易老八股,肯定没戏,需要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包括我们科创板开通以后,也会不断有新兴的力量、创新的公司进来。就像我们今天说的,市场里永远有年轻人才会生生不息,充满活力。

未来A股上市公司会越来越多

上市公司的质量会越来越高

而且对中国经济的代表性会越来越高

徐海宁:接下来这个问题我跟莫总一起互动,资本市场经历了30年从无到有,从起步、发展到逐渐成熟的过程,未来资本市场会发生哪些比较大的结构性的变化?

我先说吧,首先我觉得中国的资本市场未来个人投资者或者个人交易的时代正在结束,在注册制之后,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逐渐涌到这个市场中来,A股市场投资需要越来越高的专业度,正因为如此,对研究深度不够的普通投资者来说肯定是越来越难的。

注册制是什么?本质上你只要符合资本市场上市条件,你都可以上了。相比较而言,门槛不是低了,而是越来越无形,所以注册制的大背景下,这个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将越来越多。

莫总,谈谈你的结论。

莫泰山:您说完从投资人的层面,我说另一端,资本市场的买方和卖方,一边是投资人群体,另一边是上市公司群体,发行人。

第一,我觉得未来上市公司的家数会越来越多。

第二,上市公司的质量会越来越高。

第三,就是上市公司越来越代表中国经济的新生力量。

这一点我稍微展开一点说,因为上一个十年的时候,我们很多代表中国新兴成长力量的这些公司,由于我们当初政策设计的原因都没有在国内上市。

我前面提到了腾讯,假设腾讯是在A股市场上市,而不是在香港上市,那对于国内的很多投资者来说一定是绝佳的“快富”机会。

因为我们当年的发行条件要求企业必须连续三年盈利,对股东结构也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哪怕是腾讯、阿里、京东这样的互联网巨头都不符合这些条件,都寻求在香港、海外上市。

这就导致A股市场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的大时代,这些最有代表性、最新兴的公司都不在你这儿,我们A股市场投资人无缘参与,因此也错失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很多投资机会。

现在科创板设立并试点注册制,包括创业板的改革,都是针对这个问题推出的方案。现在很多优秀的上市公司都能够回归A股,所以未来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提问环节

基金投资三要素

公司、团队、基金经理

先看公司,再看团队

最后关注基金经理本身

问:莫总刚刚一直在讲信任的问题,我想问基金公司的三个要素,公司、团队和基金经理,二位眼中的优先排序分别是怎样的?

莫泰山:说实话您这个问题我没有想过说一定要把哪个排在前面,然后给他们分一个非常明确的权重,没有这么想过,而是会更加定性一些。

我们当然非常希望这三方面都符合我们的标准。通常比如说一个好的基金公司,规模稳步增长的公司,它的团队也不会很差,相应的,身处其中基金经理水平也不会很差。

反过来说,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也不会长期选择服务于一个文化很差的公司或团队。所以,这个东西它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都会联系在一块看,相互对照来看。

反倒的有些东西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心中会打一个问号。

比如说你一家公司的团队很优秀,基金经理非常强,然而过了很多年还是发展不起来,这就要打一个问号。或者说公司很强,却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也需要打个问号。

徐海宁:我们选管理人的话,首先我同意莫总的观点,就是好的公司,好的团队,这个团队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经营团队,投研团队,包括合规、风控团队,最后才是好的基金经理。我看管理人的角度可能会自上而下。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我们的家庭一样,幸福的家庭一定是成体系的,所以我会首先看公司,再看团队,最后看基金经理。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从定性的角度,我觉得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也非常重要,尽管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只要你进一家公司,大家的精神面貌你就会有所体会。

即时满足就像费用化的支出

延迟反馈就像资本化的支出

问:我是一名90后,今天也是专门慕名从北京飞过来的。想代表90后问一个问题,现在90后年纪大的也快30岁了,所以针对于90后个人发展的话,我们该如何处理即时反馈和延迟满足的关系?特别是从事投资界的90后,您有什么建议?

莫泰山:我觉得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总体还是我们今天说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你当下的积累,在今后总会有更好的回报。

而且我认为即时满足和延迟反馈这两点本质上并不矛盾,你在为未来积累的时候,当下也不一定要过得很惨。

第一,你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路。

只要是在正确的路上开始积累,快一点,慢一点,都没问题。但不能像兔子那样停下来,只要像乌龟一样在前进,那就没关系。

很多90后都在说,我快30了,再不拼就晚了。

每次我听到这种说法,我心里就想,有那么着急吗?

真的不用那么着急,只要你坚信自己走的这个路是对的,一步一步走下去,机会就会越来越多,路会越来越宽。

没有必要为了未来,牺牲当下,而是要学会调适,调整到既有信仰,也享受其中的状态中,或者像巴菲特一样,找到一个喜欢的行业,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这样我觉得是最好的。

徐海宁:我是学财务出身的,关于即时反馈和延迟满足,我深想了一下,我觉得就像我们的财务报表,

即时满足就像费用化的支出,比如我要吃顿饭,吃完之后我很满足,很愉悦,这些东西我觉得就是即时满足,饿了、渴了、累了,都需要一些即时反馈去费用化。

而延迟满足,我觉得是资本化的东西,需要不断地投入。

比如说为了你的工作、前途,爱情、家庭和生活,需要长期累积形成自己能够被社会、组织、自身和家庭认知的一些资本性的东西,我觉得这些就需要延迟满足。

资本化的东西一定需要延迟满足,要有耐心,要慢慢来,不能急,欲速则不达。

因为但凡一个东西,你只要快了,你的动作就可能会变形,那就容易导致危险。理想再丰满,还得一步一步来。

贫富差距的问题中国相对还好

大家都享受到了4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红利一起变富

问:两位老师好,我是一个医生,我问的问题可能比较业余。我以前看到一个说法,就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我劳动得到收益,有时候并不比得上你们投资带来的收益,你们说慢慢变富,但我们的基数并不一样。

可能我的绝对值在增加,但是我的百分位数跟你们比并没有什么变化。90后很多都是带有一种对未来不乐观的看法,就像去年疫情这么大的冲击,头部的一些企业家,他们的资产反而在增值,但是我们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并没有什么变化。

你们讲慢慢变富,我们可能在慢慢变富,而其他人可能是在慢慢地变得更富。怎么去看待这种现象?

莫泰山:这个问题近乎灵魂拷问了。我分两个层面来讲。您的第一个话题有关财富创造,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劳动最光荣,最后财富的源泉一定是劳动,这是一切的基石。

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通过人类的双手创造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没有差别,我们都在从事一个劳动的岗位,都在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我觉得这个没有区别。

如果财富管理脱离开实体经济,就不会有增长的源泉。我刚才讲了,权益类资产为什么是长期回报最高的资产?因为它的背后是企业,企业背后就是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他们在努力付出。

资本市场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了最需要的资金,尤其对于小型成长型企业来说相当于是雪中送炭。

说完财富创造,第二个问题就是财富怎么合理分配。这就回到您讲的第二个问题,财富分配是不是公平。这个是永远的社会性话题。

为什么邓小平老人家当年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因为在社会主义的实现过程中,要经过很多阶段,不可能一步到位。

如果用相对的评判标准,中国的贫富差距其实不大,近来中国宣布了实现脱贫,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全民脱贫,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也是我们在解决社会不公平方面做的一个巨大的努力。

我觉得目前阶段,这个社会上不可能每个人拥有一样的财富,但是一定要保证每个人都有公平的劳动机会,公平参与财富创造和参与财富增长的机会,那就没问题。

至于公募基金是不是会让有钱人更有钱?其实我就说公募基金是普惠金融,10元的门槛,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参与。

这就有点类似于中国的高考,你说高考公不公平?它可能是世界上人才选拔最公平的方式。只要认真努力地学习,大家都可以考一个好的成绩,上一个好的大学。投资公募基金也一样,大家参与的门槛都很低,只要选对了基金,就能取得好的回报。

徐海宁:中国改革开放40年,人均收入增长了40倍,这是人均收入,其中当然存在一些结构性差异,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我们是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

所以有一个笑话是说,三个人坐电梯,一个人不断在跑,一个人不断在跳,一个人不断在撞,然后外面的人说你是怎么上来的?有人说我是跑上来的,有人说我是跳上来的,实际上大家都是坐电梯上去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要满怀希望,因为我当初来上海的时候就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外来妹,一步一步抓住机会,努力走到今天。

我认为对于90后来说,只要你自己努力坚持下去,拥抱社会,社会也会还以你大大的拥抱,坚持下去就会有好的回报,当然绝对的公平可能是不存在的。

中国古人讲天道酬勤。我们每个人努力沿着我们的目标,有我利他,最后变成无我利他,我自己就是这么一点点过来的。

另外我觉得你有一个非常好的职业,救死扶伤,这是一个非常高尚的职业,中国在慢慢进入老龄化社会,你在一个很好的赛道,你只要在这个赛道中精进,注意发现周围的机会,把握这些机会,未来就是你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