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汯投资“滑铁卢” 裘慧明没守住“量化人”的底线

发布时间: 2021-04-24 09:59:36 来源: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基金红人节|金麒麟基金大V评选 百位大咖入围→投票】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

自牛年春节以来,千亿量化私募明汯投资仿佛跟A股一个步调,已然行至多事之秋。继3月因旗下产品净值大幅回撤发致歉信后,明汯13日又被市场疯传遭遇600亿元巨额赎回和“爆仓”谣言。而面对不争的净值回撤事实,在市场风格切换之外,不得不思考量化基金的策略容量和模型有效性问题。综合来看,明汯投资当前困境主要是被千亿规模所裹挟。

量化模型有效性与规模“负相关”,一直是量化圈人的不宣之秘。但在今年,以明汯为首的所谓“四大量化私募”,却集体越过了这条红线。

4月17日,明汯投资掌门人裘慧明针对遭遇600亿元巨额赎回、核心团队存在分歧等传闻回应市场。

事情起源于13日的一则关于明汯旗下产品遭遇600亿元强赎并爆仓的消息。消息一经疯传,明汯投资便于当日晚间,火速于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声明,为“强赎”和“爆仓”辟谣。而14日午后,该消息仍在市场蔓延。对此,裘慧明公开辟谣,表示明汯当前赎回总量没那么大,团队也比较稳定,传闻皆为谣言。

此外,明汯投资曾于3月份因旗下产品遭遇大幅回撤发致歉信。因而,虽然“强赎”和“爆仓”均属谣言,但是,明汯投资当前面临着较大回撤以及一定数额的赎回却是不争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明汯投资作为国内量化头牌,也是国内首家管理规模突破千亿大关的量化私募机构。然而,在量化基金规模快速扩容同时,不得不直面策略容量有限和模型有效性减弱的问题。

然而,明汯投资对外的观点则是不能将基金的持续回撤简单归咎于规模,而认为是基金本身过于相信数据以及对于自身模型的过度自信。

事实上,若想单纯做好量化基金应该本着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限制接纳新客。而明汯没能守住“量化人”的底线,在不恰当的时间选择多头策略,从而导致业绩大幅回撤,或由此才有了强赎传闻。

风控不理想、回撤超预期

近日,A股不少白马股突现崩盘后,量化行业被推至风口浪尖。受此波及,继3月产品净值大幅回撤致歉后,明汯投资再度深陷舆论漩涡。

13日,市场传言白马股的接连闪崩与千亿级量化私募明汯投资关联颇深,传闻称由于明汯旗下产品遭遇强赎、爆仓,进而引发部分股票崩盘。

针对这一传言,明汯投资连夜发声,表示“强赎”和“爆仓”等信息均属谣言。

然而,传言并未因及时的辟谣声明而暂停,反而在持续发酵中。

14日下午,明汯创始人裘慧明作出明确回应,确认明汯当前的确出现了赎回现象,但同时表示,目前公司的赎回总量还未到传言600亿元那么大规模。

17日,在中国证券报对裘慧明访谈中了解到,截至2020年底,明汯投资的管理规模处于历史高点附近。而明汯投资2021年以来的总赎回量小于2020年年底资产总规模的20%,且赎回非常分散。

裘慧明提及,明汯持仓分散度非常高,所谓重仓抱团股是恶意造谣。自1月下旬以来,确实产品有一些净赎回,但赎回量占整体管理规模比例并不高。

同时,裘慧明提及由于明汯模型整体换手率较高,相关赎回对产品业绩明显影响很小。

访谈中,裘慧明表示,以2020年年初至2021年4月9日的公司所有多头产品的平均收益数据,以及公司股票多头产品过去6年年化收益等业绩数据来看,明汯投资为客户创造了良好的长期收益。

自牛年春节以来,伴随着A股市场的风格转换,明汯投资可谓行至多事之秋。此番“强赎”和“爆仓”传闻,已是春节以来明汯遭遇的第二次“热议”。

3月,明汯投资曾就旗下产品出现较大回撤发布了一封致歉信,并表示皆因动了“凡心”去抱团。

致歉信显示,明汯投资在2021年1月初升级模型以后,所持股票较多覆盖了流动性好的质优大盘股。在模型升级后,超额也取得了突出的表现,自1月11日至2月10日,500模型共累积平均超额收益4.24%。

然而,春节以后市场风格突变、大小盘分化剧烈,前期涨幅高的大盘蓝筹股票大幅回调,“抱团股”集体杀跌,明汯投资的净值随之出现较大回撤。

值得一提的是,业内人士曾指出,量化投资本身也是投资,有其科学性与艺术性,作为量化模型的设计者,投资组合的管理者,需要对这些模型有足够的了解,以便知道模型在什么时候可能失效,避免出现重大损失。

事实上,明汯业绩的问题或早在2020年就已暴露。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自2020年7月10日-2021年4月9日,”明汯价值成长1期“的费前收益率为-6.97%,跑输同期基准中证指数。有观点指出,这在过去更长的产品存续期内,非常罕见。

众所周知,量化策略一大优势便是对回撤和风险“拳拳到肉”的控制。

因而,通过对投资组合的实时监控、以及高度分散的投资交易,量化策略管理人通常得以对回撤幅度实施较为精准的“把控”。

反观“明汯价值成长1期”的亏损情况,显然意味着着管理人有失分寸把握。

如此一来,在风险把控不是很理想,净值回撤超过预期的情况下,便解释了为何明汯投资接连公开辟谣却不得市场信服。

不可避免的“规模魔咒”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因重仓抱团股遭遇A股市场风格切换外,明汯投资的资产管理规模过大也是其业绩大幅回撤的原因之一。

市场已有观点指出,明汯投资当前千亿规模的体量着实超出其承载范围,而任何量化私募都需要考量自身所能适应的规模容量。

据悉,2016-2017年的相关市场是一九行情,量化私募并无太多施展拳脚的机会,但2018年开始,高频策略交易风生水起。

事实上,在高频交易背后,基金规模扩张与容量上限、策略有效性等问题暗自掣肘。

一方面,当管理规模迅速扩张,原有投资策略或将无法驱动相应的管理规模。因而,量化私募的天然劣势就是策略容量有限,当规模上升过快,策略也将快速失效,收益率也会明显下降。

另一方面,便是量化策略,在市场角逐中,需要智力和算力的双重竞争力。智力上需要整个策略不断迭代,算力上需要IT实力不断提升,一旦出现智力和算力跟不上量化策略发展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会造成策略逐渐失效的现象。

由此,高频交易加之小额快速等因素叠加,导致量化基金规模不能太大。而其规模过大,交易额会通过反身原理,引发盘口波动,影响模型的有效性。

事实上,早有相关理论指出,量化私募的有效性一般在10亿元规模以下。反之,便是伪量化或者基本面量化多头。对照千亿体量的明汯投资,其策略容量有限性和模型有效性不免令人担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