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早知道】央行重磅论文火了:应全面放开生育!

发布时间: 2021-04-17 13:57:19 来源: 格林基金

【基金红人节|金麒麟基金大V评选 百位大咖入围→投票】

来源:格林基金

股市回顾

4月15日,A股三大指数全线低开,二胎概念逆势领涨。盘中,指数持续走弱,数字货币持续领涨,医美概念、广东自贸区涨幅居前,白酒股大幅回暖,知识产权、军工股表现活跃;养殖业、次新股遭遇重挫;碳中和、电力、钢铁表现低迷。午后,指数探底回升,新冠检测、医美概念、有色冶炼加工板块先后拉升走强,石油矿业开采、煤炭概念短线走高。总体来看,资金面稍有收紧,市场防御情绪升温,权重股集体受挫,两市超过2400个股下跌。从盘面上看,二胎概念、有色冶炼加工、新冠检测等板块涨幅居前,养殖业、电力、注册制次新股等板块跌幅居前。

2021.04.15

上证综指

深证成指

创业板指

涨跌幅

-0.52%

-0.42%

-0.49%

收盘点位

3398.99

13680.27

2790.64

成交额(亿)

2725.69

3880.71

1180.25

聚焦关注

1.中国基金报:4月14日,央行官方微信发布工作论文,直指我国面临的人口严峻形势,直指应该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我国要认清人口形势已经改变,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要认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工作论文表示,一个城市房价太高,把他们都逼走了,何谈创新。这是深圳过去超越香港的主要经验,未来也有可能成为限制其长远发展的障碍。要清楚发达国家消费率高有历史原因,其力图改变、但回天无术,因此不要以此为学习的榜样。

2.证券时报头版:着眼长远,理性看待白马股“闪崩”。重仓“闪崩”白马股的基金净值经历了一波回撤,这也提醒各家基金公司更要注重从投资者利益出发,加强上市公司的前瞻性研究,密切关注上市公司盈利的确定性和可持续性。从投资者角度,也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短期来看,受经济周期、投资者情绪、事件驱动等因素的影响,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与股价会出现阶段性的较大背离。但从长期看,股价会趋向公司的真实价值。投资者只有着眼长远,排除短期干扰,才能获得满意的长期回报。

3.中证报:800家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预喜,化工、钢铁、有色、造纸等行业亮眼。截至4月14日晚,933家A股公司披露了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800家公司预喜,预喜率达到85.74%。其中,略增65家,扭亏200家,续盈6家,预增529家。已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整体保持了较高的盈利能力。从行业角度看,受益于疫情影响逐步转淡,下游需求增加等因素,化工、钢铁、有色、造纸等周期行业上市公司实现业绩爆发。

4.券商中国:社保基金再度减持中国银行,套现2.3亿释放什么信号?4月14日,港交所数据显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4月8日以平均每股2.95港元的价格出售7760万股中国银行H股股票,套现近2.3亿港元,持股比例降至6.93%。目前社保基金仍持有中行近57.99亿股。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社保基金在中国银行H股多次买卖,有银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国内经济与企业基本面持续转暖等利好银行板块估值修复,今年以来,中国银行H股股价涨幅居四大行之首。作为财务投资者,社保基金的减持应该属于短期战术性调整交易策略,高位减持是很正常的操作。

5.证券时报:45家基金公司2020年平均盈利6.25亿元,同比增长近50%。目前已有45家基金公司2020年经营数据揭晓。统计显示,45家基金公司2020年平均净利润达到6.25亿元,2019年这些基金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为4.24亿元左右,同比增长47.38%。据统计,上述45家基金公司中,41家实现盈利,占比91.11%。易方达基金以92.05亿元的营收、27.5亿元净利润在两项排名中均位列第一。从净利润增幅看,有超九成的基金公司净利润同比实现正增长。尽管公募基金去年整体业绩亮眼,仍有部分小型基金公司未摆脱亏损状态。

要闻简讯

国内财经

1.商务部:我国一季度吸收外资同比增长近四成。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4月15日介绍说,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263家,同比增长47.8%,较2019年同期增长6.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024.7亿元,同比增长39.9%,较2019年同期增长24.8%。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51.5%。开局季亮丽引资“成绩单”,再次印证中国市场强大“引力”。

2.经济日报评论:警惕玉米价格频繁波动影响产业链。当前玉米价格频繁波动更多是多空博弈的结果。经过市场自身调整和国家政策干预,目前国内玉米供需趋于基本平衡,市场预期最复杂最狂热的阶段已经过去,玉米价格暴涨暴跌的可能性不大。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我国一定要保持粮食调控战略定力,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国内粮食生产稳定,统筹用好库存粮食,合理利用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多措并举解决饲料粮供应问题。但是,一定要谨防“人畜争粮”影响口粮安全,谨防玉米大量进口影响国内玉米产业安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