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属于爆款基金的风光和隐痛

发布时间: 2021-03-11 08:59:14 来源: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来源:裸眼看财经

这是裸眼看财经的第 137 篇文章

3100字 | 全文阅读需18分钟

未曾拥有和曾经拥有,哪一个更遗憾?这似乎是一个很难定量或定性的问题,但具体到每个人来说,“曾经拥有”给每个人带来的满足和空虚都不尽相同。

在公募市场上频频出现的爆款基金,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正面临着隐痛。曾经一日售罄的明星产品,在短期获利后遭遇大量资金赎回,如同绝美的袍爬上了虱子。

爆款基金所属的基金公司,的确会因为爆款基金的出现而多收一些费用,但当此前风光无限的爆款基金不断开始缩水,心里的滋味难受极了。

爆款基金批量出现在公募市场

2021年1月21日,沪指高开高走收于3621点,这个阶段性高点太振奋人心,这也是时隔5年半后沪指再一次回到3600点以上,勾起了太多股民关于2015年的回忆。

投资者对2015年仍久久不能忘怀,不仅仅包括谈起那轮牛市和熊市行情时滔滔不绝的股民,还有赶在公募产品发行大年间接入市的基民,他们同样是见证者。

这一年,无风险收益率的下降、资金的充足给予“史诗级牛市”创造了肥沃的条件,交易热情被点燃后,各路资金从四面八方而来蜂拥入市,要在牛市行情中分一块肉。

爆款基金在牛市前夕鱼贯而出,全年新发基金规模突破1.66万亿元,同比大增2.91倍。可以说,这一年新发基金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受A股短期上涨行情激发。

整整过了4年后,爆款基金终于再次频繁在市场上出现。这一轮爆款基金的序幕是从睿远成长价值开始,710亿的首募规模一扫前几年新发基金市场的阴霾,拨开云雾。

2020年,凭借着上一年公募基金的赚钱效应,基金公司在宣传基金产品时有了真材实料,一日卖出数百亿元的爆款基金隔三差五出现,全年新发基金规模达到3.16万亿元。

在股市单枪匹马奋战的股民逐渐麻木了神经,仍在纠结要不要发新产品的基金公司留下了羡慕的口水,愈演愈烈,日夜不休。

属于基金公司自己的利润收入

大家知道最近这几年对基金公司本身来说,其净利润最高的是谁吗?并不是现在如日中天的易方达,也不是财大气粗的工银瑞信,而是货币基金巨头——天弘基金。

因为对基金公司来说,他们盈利的主要来源是旗下产品的管理费收入,管理费收入的多少与基金产品业绩并不直接相关,而是取决于基金公司旗下产品的规模高低。

但不同类别的基金产品所收的管理费比例也不一样,跟投资收益、风险水平的高低成正比:权益基金每年的管理费率是1.5%左右,货币基金的管理费率不会高于0.33%。

拉长时间来看,基金公司的投资水平会跟其营业收入正向相关。一家公司投资业绩好,会吸引越来愈多的投资者前来认购申购,其管理规模会越来越高,收入水平自然也不会差。

这也导致,爆款基金不是随机出现的,大家也慢慢发现了爆款基金上的一些共性:老牌基金公司出品、明星基金经理挂帅、强大的渠道支持、持续的品牌宣传。

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去年9月份5只创新未来基金启动发行,5家基金公司纷纷推出旗下老牌基金经理,有消息说,5家基金公司在产品上的宣传费用花了近1亿元。

600亿的基金规模,一年下来收的管理费用大概是9亿元,这样算下来,花了巨额宣传费打造爆款基金是很合算的,即便是后来这5只基金放开赎回通道,仍有400多亿元的规模。

即便是后来没有持续的产品宣传,这400亿元的存量规模带来的管理费也足以cover前期营销基金时的支出。对这些公司来说,打造一只爆款基金是真的能赚到不少钱。

代销渠道拿走部分管理费分成

但是,一只基金能够卖出几百亿元成为爆款,绝非是基金公司自己的功劳。渠道方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贡献,基金销售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要在基金公司和代销渠道之间进行分成。

大型基金公司有品牌优势,在进行分成时会有很多的话语权,至少可以保证拿到五成的认购费用和管理费用。但小型基金公司会处于弱势,只能在规模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话语权。

基金公司可以跟渠道方合作,把拿到手的管理费用按比例分成,但相比新基金发行时,渠道方在后续产品上的营销力度不会再这么大。

代销平台推广新基金,基本是“一锤子买卖”,一只新基金发行结束后,他们会迅速把注意力转到下一只新基金上,在没有长期业绩基础上的营销基本不会持续下去。

监管有规定,基金公司及代销平台在宣传基金时不能提交6个月以下的业绩,新基金成立后半年的时间内,在排除新基金的建仓期,关于基金产品可宣传的点比较少。

建仓期的存在,让同一位基金经理在新老基金上业绩会有不同的体现,通常来说,这段时间新基金的业绩表现会不比老基金,让很多投资者觉得“买亏了”。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新基金在成立后的业绩表现都是跑输老基金的,但新基金在宣传上的力度绝非老基金能比,让源源不断地投资者选择了赎旧买新,浑身伤痛,乐此不疲。

追爆款基金让投资者失望了吗

被基金公司和渠道方碾压式的营销和宣传洗脑,大批量的资金涌入新基金,募集上限80亿元、120亿元、300亿元的基金迅速被抢购一空,催生了一只只爆款基金。

这爆款基金频出的市场环境下,甚至有投资者预料到某些新基金会启动配售,会选择用更好的认购金额去换取最终到手的份额,这也进一步抬高了新基金的首募规模。

基金公司也是如此,一只募集上限300亿元的基金,一定是按照1000亿元的标准去定目标、下任务,其目的已不单单是卖这只基金,而是要借这只基金打造公司的品牌和形象。

但这些爆款基金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真的从这只基金中取得了预期中的回报了吗?随着基金四季报披露,爆款基金普遍的规模缩水似乎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不是这样的。

Wind资讯数据显示,在2020年前三个季度成立、开放式的百亿级主动权益类基金共有20只,其中有18只新基金在四季度期间出现净赎回,占比高达90%。

投资者选择大手笔赎回爆款基金,是否是不满意这段时间的基金业绩?按道理说,确实是有这方面因素存在的,更重要的是,持有人的巨额赎回行为,会进一步影响基金的业绩。

在不久前披露的2020年基金四季报中,便有明星基金经理就在其披露的季报中无奈表示,曾因基民大量赎回被迫卖出股票,从而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策。

新基民对权益基金的预期收益是很高的,恨不得要基金经理用一年的时间实现基金净值翻倍,但基金产品归根到底还是理财产品,要先控制好风险,再去寻找超额收益。

就这样,爆款基金是打着明星基金经理的旗号成为爆款,却因为投资者对短时间收益的过分预期快速选择了赎回,即便是身经百战的老牌基金经理,也被闪了一下腰。

多因素导致爆款基金昙花一现

渠道方对新基金的偏袒是一直存在的,对银行渠道来说,新基金销售时赚取的认购费,普遍高于存量老基金带来的尾随佣金,银行、基金公司对新基金发行通常均有规模的考核任务。

笔者以前在走访银行的时候也发现,很多理财经理都存在过分夸大新基金的成份,大有“去年赚了70%,今年还能再赚70%”的意思,一下子抬高了投资者的收益预期。

当然了,在宣传新基金时刷小聪明的绝对不止代销渠道,基金公司也是特别会扬长避短的“角儿”,等到基金成立后正式运作后,不少爆款基金便漏了怯,持有人拂袖而去。

更有甚者,代销机构的客户经理会引导客户打新基金的游击战,在一只新基金上拿到部分回报后,号召大家赎旧买新,导致新基金在成立不久后出现普遍的规模缩水问题。

千万不要小瞧了客户经理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对于很多不具备理财知识的投资者来说,客户经理推荐的基金和操作就是他们的致富经,二话不说直接跟风的人比比皆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通常说买的不如卖的精,这句话放在新基金的宣传和销售上同样适用,很多时候的信息不对称,是销售方的主动选择。

这么多年来,基金公司在做投资者宣传工作时一直提倡长期投资、长期持有,效果一直不见好转,还是因为这些理念没有深入到基层去,大批量投资者仍是充耳不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