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经常说要做基金长期投资,但是真正去做长期投资可能有以下问题:1、投主动基金,面临基金投资风格漂移,基金经理变更等问题。你要长期投资,先要对方也长期2、投指数基金,中国A股不是个很有效的市场,机构投资者少,散户多(贡献80%以上交易量),长期主动基金明显战胜市场指数。这是因为,超额收益是零和游戏,你有没有超额,不在于你自己水平高不高,而在于你跟市场多数人比,水平高不高。国内机构少,相对于多数散户,专业优势明显;美国是机构市场,都是高水平机构,分不出胜负。自2004年以来至2019年底,wind的代表主动基金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的年化收益是14.9%,指数型基金平均的年化收益8.5%,两者年化收益相差6%。
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蓝色) VS 股票指数型基金指数(红色)
3有没有能够解决两难问题的办法,我想到方式两种: 1、通过构建策略指数,即Smart Beta,把主动投资策略思想融入指数构建中,同时以指数化方式保证投资纪律。 这么做的优点是,很容易通过数量工具来构建规则。这么做的缺点是,很难复制出主动基金选股的逻辑。主动基金主要是通过行业基本面研究来挖掘好公司的,但是量化在这方面只能看财务数据,但是财务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企业经营的原因,例如公司治理、激励机制、前景规划、政策变化等,很难用量化来解决,我们称这些为公司的质量。目前确实有少量含质量的指数基金,例如MSCI质量指数、中证竞争力指数,用长期ROE、现金流等去刻画企业,但距离真正的基本面研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因此,国内目前的策略指数更多集中在低估值低波动等量化容易刻画的领域,例如各种红利指数,但是这些指数走势往往和主动选股相差巨大。 因此,策略指数的选择,重点是看那些编制策略指数的规则,有没有长期基本面的经验理念,而不是随便从国外复制个策略指数规则那么简单。反过来讲,规则过于复杂,又失去了指数的简单清晰的优势。 2、构建一个FOF版的指数,近似复制出主动基金的整体走势,有增强更好。这么做的优点,避开了前面策略指数无法量化基本面的问题。这么做的缺点。第一是FOF一直以来的多重收费问题。第二是目前国内主动基金上千只,考虑到实际规模问题,必然要采用抽样复制技术,而且要尽可能低降低复制成本,因为基金的交易费率远远高于股票。我曾经试过用基金季报持仓汇总成股票指数来跟踪,实际上由于公募基金交易还是比较频繁,确实还是有些滞后,难以复制,需要进一步想办法解决。总结:
1、国内投资者面临选择两难格局,主动基金平均收益高,但是有各自不确定性;指数基金平均收益低,但是合同具有确定性
2、从历史看,投资者最终选择相对明确的指数型基金,规模稳定上升;而主动型基金规模波动较大
3、策略指数或者FOF指数或许是解决前述矛盾的有效方法,但是两者各有优缺点,现在前者是相对成熟方法
4、策略指数核心考察点是指数编制有没有基本面逻辑,而不是简单数据筛选
5、策略指数的策略放到主动基金并不会在商业上成功,因为长期的风格偏离已经失去客户信任
风险提示:本文章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不作为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或出售投资标的的邀请。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投资标的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
市场有风险 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