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通州新校区一期工程3年后竣工

发布时间: 2020-07-21 18:23:21 来源: 腾讯

昨日,北区学生宿舍一期施工现场。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

北区学生宿舍效果图,五栋宿舍楼外墙呈红色。人民大学供图

将满足约8000名学生规模的办学需求,预计2025年8月全面竣工;北区学生宿舍一期9月可主体封顶

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约为西校区的1.5倍,力争到2023年8月,校园一期工程竣工,校区能够独立运行,满足约8000名学生规模办学需求。预计到2025年8月二期工程结束,整个校园全面竣工。

新京报讯 北京城市副中心新闻发布会昨天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校园面积约为西校区的1.5倍,预计2023年8月校园一期工程竣工,可满足约8000名学生规模的办学需求。

人大通州新校区约为西校区1.5倍

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地处通州区潞城镇,东至春明西路,南至运河东大街,西至前北营路,北至兆善大街。新校区用地规模110公顷,建筑规模105万平方米,整个校园面积约为西校区的1.5倍。

据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介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新校区建设项目已于2月21日通过检查正式复工,是中央在京重点项目中较早复工的一批项目。

目前,新校区建设正加快推进,首个建设项目北区学生宿舍一期已于2019年3月开工,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2020-2021年新开工项目正在推进。力争到2023年8月校园一期工程竣工,校区能够独立运行,满足约8000名学生规模办学需求。预计到2025年8月二期工程结束,整个校园全面竣工。

北区学生宿舍一期正在推进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新校区首个建设项目——北区学生宿舍一期施工现场。这里塔吊林立,数栋建筑的脚手架已经搭起。在工程效果图中,五栋宿舍楼外墙呈红色,美观大气。

据项目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郑庆介绍,项目总建筑面积为3.7万平方米,五栋楼中1-4号为宿舍,5号楼为功能配套用房,连廊连接地下广场,学生可以在此休闲活动,同时和宿舍二期相连。

为推进工期,项目模板全部为一次性投入,既保证质量,又使工期大大加快。目前5号楼局部封顶,预计今年9月,北区学生宿舍一期所有建筑可以实现主体封顶,将进入外立面和装修安装阶段。

他说,在疫情防控形势下,项目做好防疫准备,点对点运输工人,在疫情反复后,所有的350名工人都进行了两遍以上的核酸检测,园区实施封闭管理,工人严禁外出。所有物资采买、材料运输人员要提前备案,提交核酸检测证明才能进入现场。

校园周边规划东夏园枢纽

副中心管委会建管局局长、通州区副区长阳波称,新校区周边配套设施齐全完备。在市政道路方面,将减少机动车道宽度,增加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宽度。结合校园规划布局,慎用护栏等物理隔离,种植高大乔木,增加街道绿化空间,形成连续的绿树掩映、富有活力的街区景观。

交通出行方面,已建成项目有地铁6号线、八通线、市郊铁路副中心线,学校邻近东夏园站和潞城站,通过交通接驳可满足学校与中心城区交通需求。

在建项目中,广渠路东延是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的快速连接通道,计划今年建成。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站项目副中心站距离人大通州校区约4公里。东六环加宽入地项目将现状双向四车道拓宽改造为双向六车道,项目计划2023年底竣工。同时,校园周边还规划有东小营公交场站、东夏园枢纽等。

亮点1

建设围合式开放校园

此次新校区的设计备受瞩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说,此次设计遵循副中心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导则,建设小街区、密路网,围合式的开放校园。

校园延续原有规划方案并与城市上位规划对接,将校内路网与城市道路衔接,形成统一的路网体系。校园公共中央绿地和未来建设的体育、文化等设施也具备与城市共享的便利条件。“体育设施、音乐堂等都位于城市道路边,既是城市精品建筑的展现,又便于使用。”

亮点2

校园环境一楼一景

崔愷介绍,设计比照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将校园空间场所的营造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既要反映人民大学独特的红色历史文化,又要为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打造有特色有魅力的教学和生活设施。

“副中心的建设和人大新校园的建设是一次建筑理论探索和设计实践的创新机会。我们结合一期建设的不同功能,不同使用模式的要求,创造出不同的特色空间和建筑造型,争取做到一楼一景,一院一景的丰富的校园环境体验。”

亮点3

宿舍区引入食堂、活动室

“宿舍也不仅仅是睡觉的地方”。崔愷介绍,一、二期学生宿舍组团中增加了服务要素,食堂、商业、活动室、自习室等公共空间在庞大的建筑群中穿插渗透,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也丰富了院落场所。

贺耀敏透露,宿舍楼的建设广泛听取了学生意见,将建成北京高校中最好的宿舍。每个宿舍中都有卫生间和洗浴设施,每一层都有学习空间,地下一层作为公共服务空间使用。

亮点4

新闻学院呈三棱空间

谈起学院组团,崔愷说,新闻学院和未来传播创新中心是处于校园西入口的第一组建筑,它的建筑设计特点是创造一系列有场景感的新闻采集和传播空间,形成有识别性的三棱空间。各种类型的会议空间,丰富的室外和屋顶平台,营造出各具特色的互动交流和教学空间。

艺术学院由四个专业构成,设计上采用一边一专业的基本空间布局方式,将各学科的特色教学空间放在中庭中共享,构成了竖向的艺术聚落,展示出艺术各学科交叉互动的教学氛围。

亮点5

传承衔接海淀校区

新校区也将体现人大“情怀”。据悉,新校区对海淀校区的传承和衔接在设计上有所体现。“针对老教师、老校友喜欢的小景观,将来新校区中将有选择地恢复场景,形成记忆。”

崔愷说,一部分建筑色彩上和海淀校区衔接,比如海淀校区明德楼是使用最频繁的建筑,大家很喜欢它的红色,新校区一期项目包括宿舍也使用了类似颜色,做一些深浅变化调整,让大家来到新校区感觉像回家一样。“未来也将通过智慧校园方式,把新老校园的学术活动、文化展示建立起联系。”

新京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