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接电、拆地锁都能聊 东花市街道开起迷你议政会

发布时间: 2020-01-02 08:00:21 来源: 腾讯

原标题:修路、接电、拆地锁都能聊 东花市街道开起迷你议政会

近日,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开起首场“迷你议政会”——街道工委书记面对辖区居民、单位代表,汇报全年工作,并坦陈难点。街道8个社区随后还进行了“分组讨论”。

这场议政会的初次实践,在街道工委书记于家明看来,是“接诉即办”的延伸。会上交锋与吐槽的背后,还有着一系列机制在配合运转。

东花市街道的新机制是北京“吹哨机制”落地的一个缩影。街道通过议政会梳理问题清单,再邀请其他部门一同解决,最终目标是实现“未诉先办”。

东花市街道首届共商共治代表大会现场。东花市街道供图

“街道干了事不必沉默,该说就说”

12月28日下午2点,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办事处一层礼堂,东花市街道首届共商共治代表大会召开。

街道工委书记于家明用1个小时代表街道向居民、单位代表汇报全年工作。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报告形式和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类似。首先从体制建设、安全治理、民生保障等7大方面介绍街道2019年做的工作。如,完成“大部制”改革,将25个科室合并为“六办一委一队四中心”12个科室,并安排正科实职干部担任社区专员,进一步整合人员力量。

对街道工作现存的问题,于家明也直言不讳。在物业管理方面,他提出部分小区物业管理问题突出,存在产权单位复杂、公共维修基金归集难、甚至公维基金即将用光的情况,影响群众满意度。最后,于家明又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街道2020年主要的工作计划。

于家明说,这种征集民意的会,以前都是到各个社区去,集中开是第一次。

“街道干了事不必沉默,该说就说,让居民知道;居民有意见也该说就说,我们认真记录解决,所以要共商共治。接下来怎么干、干什么,我们就是听大家的意见。”于家明表示。

分组讨论 工委书记选了问题最多的社区

东花市街道共8个社区,12月20日,各社区就开始征集参会的居民代表。

最终,东花市南里、南里东区、广渠门外南里、忠实里社区每个社区有社区书记、主任及居民代表共计15人、单位代表2人参会;北里东区、北里西区、花市枣苑、广渠门北里每个社区组织了社区书记、主任及居民代表共计10人、单位代表2人参加代表大会。此外,各社区单位代表还选择了1名物业管理人员参加。

集体汇报结束后,参会人员按照社区分为8个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都有街道的处级干部参加。街道工委书记于家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辛晓东参加了忠实里社区的讨论。

为什么选择忠实里社区?于家明告诉记者,忠实里是东花市街道所有社区中问题最多的,也是12345市民热线投诉量最高的社区,虽然有些投诉案件不一定是街道处置,但也反映了居民的诉求。

辛晓东也表示,忠实里是东花市的特殊地区,发展不是一步到位,开发商多,到现在还是一个未建成区,道路、公共设施等规划也没有完成。产权单位多、利益复杂,居民的利益诉求也不统一。

“另外,我是忠实里社区选出来的人大代表,我也有义务反馈大家的诉求。居民提出的很多问题,需要更高层面协调的,我也会向区里、向市里提,尽自己所能为居民解决问题。”于家明说。

小组讨论会现场。东花市街道供图

居民意见交锋 工作人员就问题现场表态

忠实里社区的分组讨论,“火药味”十足。

来自两个小区的代表,就一块土地的用途问题互不相让,吵得面红耳赤,最后工委书记等人不得不以先“搁置争议”的方式结束争论。

计划时长一个小时的讨论,两个小时还没有结束。对于居民提出的问题,街道的工作人员基本现场给予答复。

城市管理办工作人员刘畅表示,针对忠实里一些没有物业的小区和物业失管小区,他们都做了一些工作,“一些小区路不平,一下雨坑坑洼洼,我们都给铺了,方便居民出行;忠实里南街4号楼一直没有坡道,我们协调拆除了车棚,坡道现在已经修完了。”

食药所工作人员马辉是忠实里南街街巷长,他现场给居民留了电话,“大家在辖区哪个饭馆吃坏了,或者怀疑哪个餐馆有证没证,就打我电话。”

居民于家海提出,小区一个花园疑似有人组织赌博,还提供茶水、酒水,占用了社区老头老太太的活动空间。居民蔡云平也看到了这个现象,“感觉打的码还不小,抽的烟头扔了一地”。

针对这个问题,于家明和城管执法部门都表了态,现在已加装探头,此前配合公安部门打击过一波,接下来将继续做好取证,协调公安部门打击。

面对会上居民提出的尖锐批评,于家明表示批评不是坏事。“当然一定是理性的评判,不能是妄加猜测。这些批评反映的问题有的确实存在,也有些可能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所以要加强沟通。事后我们也会进一步评估,商量解决对策。”

12月26日,东花市北里西区,社区、物业、消防、燃气、公安多部门配合拆除楼道内安全隐患。东花市街道供图

街道工作人员“吐槽”:我们是“小马拉大车”

有时,街道工作出现的难题令人意想不到。

在讨论会上,不少街道工作人员也吐露“心声”,表示很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

“协调是街道最难的事,其实我们很多时候是‘小马拉大车’,比如给一个楼道装灯问题,这是一个好事,但我们开了多少次对接会,产权单位开始不来,来了也不表态。产权单位不牵头,电都接不了。”辛晓东说。

接电问题不止一次卡住街道“脖子”。

“一个小区停车自治,今年六七月地锁已经拆完,要装抬杆,就去找电,一直到10月才把电给我们,我们才把杆装上。”于家明说。

“我们都成了‘上访户’了,我们是居民的代理,去那里上访去了,我们街道办事处主任去了,有时候人家都不接待。”辛晓东表示,今后办事处给大家做工作时,也可能组织大家一起跟产权单位协商,“我们呼吁大家,涉及自己的事,一定要发声。”

于家明坦言,基层治理有很多问题边界不清晰,很多事应该产权单位和物业管理,但二者都不尽责,就得政府去管。政府和市场权责边界不清楚时,就会导致政府的权责边界不断扩张,让政府去兜底。

居民、街道盼物业管理条例出台

记者发现,很多问题需要正在制定的物业管理条例来解决。

居民唐阿姨从小就住在忠实里,社区这些年的变化,让她很高兴,“小时候就是一个胡同,只有公共厕所”。

唐阿姨住的是回迁楼,没有物业,也不收物业费。“回迁的时候,跟我们说,你们的楼永远不收物业费,当时大家欢呼雀跃,但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想法真的变了。我们楼在铁路边上,外观很好看,但没有物业,就是脏乱差。冬天开着窗还好,没有味。夏天真的是很味,有人在楼道里小便,甚至有人大便,街道组织党员多次组织打扫卫生。一层楼道没有门,穿堂风呼呼的。没有物业,谁苦?只能是老百姓自己苦。”

很多居民提到的小区停车问题、物业管理问题,也亟待“物业管理条例”出台。

于家明期待,物业管理条例能约束物业和居民双方,“从我的角度来看,希望能够明确物业、居民和业委会的职责,把一些权责明确、细化、可操作。”此外,他希望发挥社区党委引领的作用。

“未诉先办” 形成问题办理闭环

听完所有社区居民发言,于家明总结,同在一个社区,不管历史上有什么争执和矛盾,都应本着沟通和协商的态度努力化解。社区发展的前提就是和谐,矛盾经过调解能够达成共识,虽然很艰难,但如果不对话、不沟通,那肯定解决不了。

“八个社区的分组讨论都有街道责任领导在场。问题收集上来后,我们会再开一个会商会,看哪些应该怎么办。”于家明告诉记者,居民在八个社区分组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街道会集中整理,对于一些共性问题,将会纳入邻里清单,补充进入今年的工作安排中,依次为大家解决。

他表示,共商共治,最重要的是如何落地。“我们日常还有个机制叫‘邻里清单’,我们会和这个会结合起来,每月都会定期推动,此外还会结合吹哨机制,邀请其他部门一同解决。”

据介绍,东花市街道的“邻里清单、共筹共办”实践工程,建立需求征集、社会动员、服务对接和跟踪问效机制,目前征集需求442大项、完成398项,由88家部门、企业和社会单位认领,解决了白桥大街24号楼加装外保温和防雨层、忠实里垃圾中转站迁移等困难问题近20件。

“这其实是‘接诉即办’的延伸,是‘未诉先办’。问题办理一定要形成闭环,对老百姓有交代。”于家明说。

【专家】

东花市街道的做法促进“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在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孙宽平看来,每年底,街道都应该总结这一年工作,谋划下一年度的工作,因为这是直接关系到街道辖区内所有居民的大事。

街道的大量工作直接面对市民,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直接关系到街道工作能否回应群众的诉求,东花市街道改变过去做法,直接与市民代表沟通,听取市民意见,为群众诉求提供制度化的表达渠道和回馈机制,是值得提倡的好做法。

城市社会结构多样、利益诉求有差异、社会关系复杂,如何把群众诉求凝聚成社会治理的最大共识?这就需要市民在制度化的平台上充分交流,以协商形成共识,东花市街道的做法丰富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形成最大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

更重要的是,城市社会治理达到善治是多方面合作共治的结果,东花市街道这一做法,就是把群众充分动员起来,充分发挥群众的自主地位,从而形成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编辑 张畅 校对 何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